教育是一个恒久而热门的议题,无论任何时代都会面临这个问题。现在科技在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网上教育,翻转课堂,空中课堂等等,但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不会改变,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以前对于教育感知大都见到的是教育现象,碰到各种的教育问题,有时候凭借经验解决,有时候借鉴经验解决,教育问题是层次不穷的,现在重新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就有很多教育流派,也有很多心理学家对教育问题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现在学生的上学年龄不是谁拍头就决定的,而是根据这些理论为基础,几十年磨炼出来的。
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就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他把个体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个体发展的特点和如果这一时期没有实现这一特征,就会出现的危机,上学的年龄6~12岁,这一时期的个体会呈现出勤奋感和自卑感,发展顺利就会学习,发展能力学会为人处世,形成成功感,如果发展不顺利,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这一阶段就和现在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呈现的特点大体相当,我们在教育的过程可以借鉴这一部分的理论基础。
我们也不能全部借鉴,而是有选择的去借鉴,尽信书如无书,埃里克森的理论提到不孤立的看待个人的发展,而是全程发展,终身发展,这和我们现在说的终身学习是一致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本能,这个是否适合任何文化背景下的人还需要探讨。
克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就提出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包括:前习俗书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中说的个体在小的时候没有道德的概念,他只凭借自己是否受惩罚或者个体是否受益来评判这件事情的好坏,个体是否遵守规则。
习俗水平中个体发展,这时候道德的标准变成周围人和社会对他怎么看,后期会尊重法律,机械的认为法律允许的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后习俗水平就会认为是否符合社会最大的福利,不是刻板的认准法律了。
仅仅是学习这两个理论就对我的教育有了新的启发,更多的去关注学生个体特征,结合不同阶段,创设情景教学,在知识教学的同时,道德教育也不可不重视。
还有不得不提到的人格特质对于教育也有影响,如果教学中碰到胆汁质的学生,他本身情绪就很激昂了,不用我们再去鼓励其情绪,而是应该鼓励遇到事情多思考,不能鲁莽行事。对于其他三种: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也是一样,都要结合其人格特质教育。
综合来看,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不是空谈,无论古今都有详实的理论支撑,我想再次说明的是常学常新,学习真的是终身的。
教育,恒久的命题,让我重新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