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三才动态阿是取穴留针。
中药调理:
归号,归证。庚辰,中太阳武字号第七证:下之不解胸满烦,惊而谵语小便艰,一身尽重难转侧,龙骨柴胡牡蛎安。
天干为庚,乙庚化金,庚为阳干,是为金太过,坚成之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胁与少腹拘急痛,目赤耳聋,甚则咳逆,肩背尻阴股膝足皆痛。牛膝木瓜汤主之。
运气同治。牛膝木瓜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
牛膝30 木瓜30 炙甘草15 芍药10 天麻10 菟丝子10 枸杞子10 黄松节6 杜仲10 柴胡24 龙骨(先煎)24牡蛎(先煎)24 黄芩12 党参24 桂枝12
茯苓12 半夏12 大黄12(后下) 姜7片 枣5枚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在这里不作过多的解释和阐述。仅以两个案例与各位分享,大家分享后可能是一头雾水,更多的则是持怀疑态度,一笑置之,各位同行,也许或多或少都接触和使用过针灸,都能够在不明白子午流注纳甲开穴治病的原理时就接受它,为何就不能接受干支算病呢?如果现在明白纳甲开穴与干支医算同出五运六气,同为太乙之纲纪,那么你还能接受干支医算吗?其时日干支算病不只是在临床经验中存在,在逻辑上也是有理可循。但是真正目前能知道的成型的日干支算病理论,除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外,就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了。在历史上,明朝的高昶曾经运用《伤寒钤法》的日干支算病,影响很大,再就是清朝的曹乐斋及其弟子胡乾元应用《伤寒钤法》的日干支算病法,也是名贯一方。
这些都有待于各位同行去感悟去思考。欢迎各位不吝指教并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