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立强在我的中学同学里,是公认的有大格局的人。他现在生意做得很大,经营家庭、人脉的手法也非常高明,让人无比佩服。
其实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就看出来了,立强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因为他当年是唯一一个敢独自坐飞机出国的人。
那时候立强的爸爸常驻加拿大,每年暑假,他都是一个人拖着小行李箱坐上越洋飞机。
他第一次出国还不到14岁,而我第一次自己坐飞机,已经26岁了。
二十多年前,飞机票的价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相当的奢侈。坐飞机本身也是非常烧脑的事,非省会城市人民,光从家门口走到飞机场就又费钱又费时,更不提还要先飞到大城市转机。
所以那时候立强在我们心目中,就是只能仰望项背的王子。
今天,在坐过很多次飞机之后,我渐渐觉得,如果不谈昂贵的票价,飞机出行反倒是最快捷,最安全,最简便的方式,一个少年也不难应付。
那年头坐飞机的都是高端人士,素质也相对不错,飞机上又是一票一坐,没有站票,没有逃票,更没有中途停站下人(中转航班也得先下飞机)。
在机场办手续的各个环节也都非常正规、有序。立强的家人还会用小车把他送到机场,到了那边就有人接。所以整个过程基本没有风险。
相比之下,以前我们出远门经常坐的火车、长途大巴,体验就太糟糕了。
尤其是火车站,人流量巨大,而且还是社会三教九流的集散地,在车票实名制之前更是如此,有些城市的车站还是犯罪的高发地。
如果一个少年独自乘车,恐怕真的是要面对千难万险,必须时时处处提防。
- 02 -
那个年代坐飞机,无疑能增长见识,扩展视野,但它难吗?并不难,比坐火车、长途汽车简单多了。
难就难在没有人给少年这个机会。
在家庭教育上,道理是相通的,家长可以凭自己的物力财力和远见卓识,带领孩子进入一个高端的领域,让孩子自由地飞翔。
比如知名网红高晓松老师,他的家学渊源足以让普通人为之震颤。
高晓松小时候,每天在饭桌上,听到的都是长辈在谈论古往今来的天下大事。学习上遇到什么问题,高的父亲就给他写张纸条,让他去找某某教授。住在清华园里的,哪个不是顶尖的专家?
高晓松虽然在学术上造诣有限,但他的博学举世皆知,应该得益于从小父母的熏陶。
好的家长,并不是一定要有很多钱,或者很深的学问,但必须对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有深刻的见解,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青年钢琴家郎朗的父亲,出身文艺之家,本身又是一个因为政治原因耽误的文艺青年。在郎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于是就坚定地开始培养郎朗。
在外人看来,郎朗父母都是公务人员,收入不高,为了郎朗豪赌了一家三口的未来。但我相信郎朗父亲不会觉得这是赌博,只是坚持正确的选择。
- 03 -
如果父母因为自身缺乏教育、见识,又不善于学习,只是固执地按照自己狭隘的生活经验去理解世界,那么对孩子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
这样的父母可能在教育孩子时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
正因为自己不懂教育,所以更加盲目地跟随,甚至攀比潮流,眼睛只盯着别人家的孩子,完全忽略了自己孩子的兴趣、性格。
今天楼上小明报了英语班,我也要报一个;明天隔壁小丽学画画了,我也得跟上;最近流行早教,我的孩子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没有主见的教育方式基本不会针对孩子因材施教,而且会随着潮流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孩子也跟着受累,什么都会一点,但没有显著的特长。更有甚者,孩子可能因为教学的盲目而过早地陷入厌学情绪和挫败感之中。
- 04 -
有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长期挣扎在温饱线附近,进而思想和意见也受到局限。如果对孩子不够尊重,把孩子视为没有自主意识的附属品,那么很可能干出扼杀孩子天赋的事来。
我有一个远房姨妈,她和丈夫很早就下岗了,一直靠打工艰难地维持生计。
他们的孩子,也算是我表哥,在上中专的时候,赶上了电脑热。表哥对电脑非常痴迷,打算买一台回家学习。
那时候一台电脑价格高达八千元,而姨妈夫妇俩一个月收入加在一起还不足一千。
不出意外,家里为这事炸开了锅,夫妻俩各种反对,礼义廉耻骂了个遍。表哥性格也非常倔强,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家里足足一个月的仗,电脑还是买了。
好在表哥争气,靠着精通电脑,在一家国企坐稳了科技部门。
没过两年,表哥觉得在国企没意思,开始谋划跳槽。
家里战火重燃,老夫妻俩几乎是跪求表哥,我们穷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有个像样的工作,可别再折腾了!这次还是表哥获胜了,他跳槽以后不但工资翻了几倍,而且事业精进,现在已是当地有名的青年才俊。
如果不是表哥主意强,性格硬,敢于坚持,换作别人,恐怕早已错失良机,一生碌碌无为了。
为什么我的姨父和姨妈在表哥的成长中,没有起到领路人的作用,反而处处绊脚?因为他们的见识有限,一辈子都在贫穷中挣扎,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没有富人思维。
富人思维并不是富人的专利,穷人也可以有。
穷人之所以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事着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辛苦却不挣钱。
能不能学习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呢?完全可以!
当然前提需要先投资一笔钱作为学费。
可是把万千穷人挡在致富大门之外的,不是昂贵的学费本身,而是对学费的看法---他们只是把学费当成一笔纯消费,看不到学习带来的技术、改变和机会。
在对待表哥跳槽的问题上,姨妈夫妇再次表现出目光短浅,害怕失去,害怕风险,看不到风险背后蕴藏的红利,也就不敢放手一搏。
- 05 -
以人为鉴,我们当家长的,有多少次因为自己的偏执和狭隘,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希望呢?
在我的小区里,有人办了一个少儿厨艺班,吸引了不少家长。
其中有一们邻居,妈妈是大学副教授,她也把女儿送进去,一是孩子对烘焙有兴趣,二是妈妈也希望以此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
没过多久,这家的婆媳矛盾就爆发了。原来婆婆看朋友圈里,别家都在晒孩子的获奖证书,英语、音乐、围棋等等,就自家孩子天天在家脏着手做蛋糕。婆婆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耽误孩子,就开始时常唠叨。
对于一个幼儿来说,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启发兴趣,锻炼动手、思维、审美这些本源的能力,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成绩,把孩子绑上竞赛攀比的战车。
妈妈自己做到了副教授,在教育观上应该也有更深的领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的家长能用自己的学问见识和力量,带孩子进入一片天地;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帮孩子出谋划策,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能力有限,至少也能支持孩子的选择和兴趣。
相反,最忌讳的是家长自以为真理代言人,凡事对孩子指指点点,而且还视家庭为军队,孩子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这样一来,孩子不但自身的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惨遭压抑,还会过早进入叛逆和反抗,对将来的人格发育带来不利的影响。
做家长的人,一定要三思,当好孩子的领路人,而不是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