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完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依然不能知道为何会有这样的书名,但传说以梵高为原型的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却给我留下了实在太过深刻的印象,怎样的一个人,才会在不惑之年抛弃自己物质生活的所有,投入一种完全由精神构建的心灵世界?
02
一直以来,我自诩懂得理解他人的生活观念,但也只是单纯地理解那些与自身无切身利益相关的他人而已。
斯特里克兰德选择离开家庭,完全投入自己的不为他人认可欣赏的创作的生活方式于我而言可以理解,那是霎那间为魔鬼攫住的心灵的选择,或者那不是魔鬼,是心灵突然间极大的震颤,你不得不屈服于这伟大的力量。
但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我能懂得世界的如此奇妙诡谲之处,却难以真正做到否认这个凡俗世界的影响。
我们很多人总是想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那也只是一小段路而已,一小段时间的离经叛道,放飞自我的灵魂,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伏地于灵魂的极大震颤,终究我们在历经一小段时光后,妥帖地蕴藉地把我们仍带些许战栗的灵魂安放好,回归自己的生活。
03
但斯特里克兰德却将生活的永恒未来皈依于这心灵的震颤,他投入极大的热忱全身心地迎接这场灵魂的洗礼,他抛却一切外物接受它,让这魔鬼般的心灵震颤攫取了他的灵魂,他的肉体,他的生命。这样一种伟大的放弃,我们,因为懦弱,无能为力。
这样的一种懦弱,并不让我们感到耻辱,因为斯特里克兰德那样的放弃与接受,实在是太伟大的心灵才能做到。
04
书里的阿伯拉罕医生也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正在走向人生巅峰的医生,因为一趟旅行,因为只在船只停泊的看见了那样一个海港,便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的人生停泊在了这样一个港口,放弃了种种精致美丽的他人看来的人生光明前景,成为了几十年后他人眼中的破落之人,在世俗的眼中他简直着魔,但人生末途他也不曾为自己的选择后悔。
年轻时船只停泊在这个港湾时,他就像是回到了家,真正的家,仿若曾经的千山万水以及故乡都只是自己的旅程而已,那是真正的心灵的恬静,再无他想。
我相信,斯特里克兰德也是如此,四十不惑之年的他,最终心灵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于是为这心灵的恬静,他付出一切,抛弃一切。唐伯虎曾有诗句“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些人种种疯癫,都终究只是我们世人看不穿罢了。
05
也许有一天,你我也会找到心灵最妥帖的栖息地,到了那一天,我们会放弃所有,只为皈依我们最诚挚的灵魂。也许有那一天,也许没有,谁能知道呢。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也许就是这样吧,斯特里克兰德,无论他的画,他的人,他的生活都如明月高悬天际,彰显无限光华,却奈何,世人只将这高悬明月卖了个好价钱。姑且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