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爆出的世界级丑闻,想必大家还未曾忘记。
老虎伍兹、爱德华兹、哈格德和斯皮策等人,曾经让我们无限尊敬,也让我们大跌眼镜。
简要介绍:爱德华兹曾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他以家庭观念作为竞选理念,但最终竞选失败,实际上他背着身患癌症的妻子偷情;老虎伍兹是以自律闻名的高尔夫运动员,但实际上他是个性瘾患者;哈格德是一位反对同性恋权益部长,后来人们发现他和一名男妓发生过性关系并且吸食毒品;斯皮策曾是州长和司法部长,不断对贪污腐败案件提出起诉,但他其实是某卖淫集团的常客,且该集团是政府的调查对象。
一个如此自控的人,怎么在诱惑面前轻易屈服?
从圣人到罪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之前,我们一直以为,当你表达一种态度时,你更可能按这种准则行事。但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让人惊讶。
教授们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是一些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人,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空职。
当说到孰是孰非时,我们都能毫不费力的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但是往往在实际决策中,却表里不一、背道而驰,为自己的胡作非为开绿灯。
要想破解这个现象以及找到克服它的方法,需要从心理学角度来深入探讨。
“道德许可效应”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一位财政保守派利用公款修自己家房子;一个宣扬并崇尚清贫的、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官员,却贪污4亿之多巨款。
人,一旦进入“道德许可”,就往往会冲动,根据自己的直觉偏好做判断,而忽略该判断是否和他们追求的目标是否一致。当我们做善事的时候,会感觉良好,在做下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被自己之前的良好行为所蒙蔽,人在觉得自己品德高尚的时候,都不会质疑自己的冲动。
我们自己生活中也常“道德化”一些东西。比如,我们办了一张健身卡,终于在当了一段洗澡卡后,开始了自己的健身计划。如果我们去锻炼了就对自己说“今天自己表现不错,自己’很好’ ”,没去就对自己说“今天表现不行,自己’很坏’ ”。那么,我们很可能因为今天去锻炼了,明天就不去了。
如果,我们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对自己说“自己很好”,没解决就说自己“不好”,那么,很可能我们会因为自己曾经解决过一个难题后,居功自傲,瞧谁都不顺眼,因为曾经的进步变得懒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学会恰当的夸赞,不要对孩子的品行、人格进行评判,而要对孩子的努力这种行为本身进行鼓励。
只要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暂停一分钟,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
我们是否曾为自己辩解“我很努力地做到了这一点,我应该得到一些奖励和补偿”,而我们对补偿和奖励的渴望,常常使我们堕落,认为纵容自己就是对美德最好的奖励。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屈服于诱惑。
“道德许可”最糟糕的部分并不是它可疑的逻辑,而是它会诱使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它让我们相信,放弃节食、打破预算、多抽根烟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对自己的“款待”,这很疯狂,对于大脑来说,它有可怕的诱惑力,能让我们把“想做的事”变成“必须要做的事”,那么从圣人到罪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道德判断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认为罪恶感和羞耻心是最有驱动力的。我们在骗谁呢?最能带给我们驱动力的是获得我们想要的。将某种行为道德化,只会让我们对它的感觉更加矛盾。举个例子,如果别人或者自己告诉自己,锻炼身体、存钱、戒掉烟酒是件好事,而不是为了做这些事情达到我们的目标的话,如练出腹肌或马甲线、实现财务自由等,我们很可能不会去做这些事情,哪怕做了也不会长久的坚持下来,形成习惯。
这就是说,能让我们持之以恒的是达成我们的目标,而不是给予某件事贴上“好”、“坏”的道德标签。一旦从道德的角度思考自己面对的意志力跳战时,我们就失去了自我判断能力,看不到这些挑战有助于我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锻炼导致多吃。
小韩,决定在半年后的婚礼前,减掉十斤肉,于是开始了每周健身两次的计划,但每次健身后,她都觉得自己有权多吃点零食或甜点,就这样,锻炼成了她放纵的许可证,半年后不仅没瘦,反而胖了八斤。
这件事情的陷阱在哪里?
我们需要将锻炼看作完成目标的必要手段,而更健康的饮食是完成目标的另一个手段,而非将其中的一个手段看作是善行,两个不能互换,不能因为其中一个手段运用地好,就忘记目标,自我道德评定,飘飘然,更不能对另一个放松要求。
前进一小步后退两大步。
我们总是喜欢把进步当作放松的借口,进步可能会让我们放弃曾为之奋斗的东西,这不是说进步本身有问题,问题在于进步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更有甚者,“道德许可”还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过于乐观,给我们的感觉是将来计划要做的“好”的事情也值得称赞。比如,只是想一下,将要去锻炼的我们,很可能会比平常吃得更多。
如果只关注进步本身,很可能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进步要想起到激励我们的作用,要怎么做呢?
我们要把自己的行动当作努力完成目标的证据。我们要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并紧盯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我们愿意付出什么。
真正牢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就会抵制住与目标相抵触的冲动,从而避免做出于妨碍自己实现目标的行为。
牢记目标才会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而非做“好”事时给自己戴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