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自己的风筝
——读《追风筝的人》
易嘉仁
1975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永远改变了阿米尔一生。
阿米尔和哈桑是情同手足的好朋友,阿米尔是哈森的主人,他们亲密无间,胜似兄弟一般。他们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一起放风筝。哈桑是多么关心阿米尔,他对阿米尔言听事从,甚至主动承担阿米尔的错误,这也为阿米尔日后的痛苦奠定了基础。
那一年的风筝比赛可能是阿米尔一生中最盛大的风筝比赛了,他渴望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唤醒父亲对自己的爱。终于,阿米尔割断了最后一只风筝的线,哈桑去为阿米尔追最后一只代表了至高无上荣誉的风筝。也是这时,哈桑说出了全书最打动人的心,也是让阿米尔永远难忘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但那次的风筝比赛却改变了阿米尔和哈桑此后的人生轨迹。
哈桑在追风筝的返回的途中,遇到了街头小霸王阿塞夫,他被哈桑用弹弓打伤过眼睛。现在,他要求哈桑交出风筝。哈桑拒绝,他要守护阿米尔赢得的风筝。于是,哈桑遭到了阿塞夫一行人的毒打。最为不幸的是,阿米尔目睹了这件事情的经过,他却没有去帮哈桑。这次的经历成为了阿米尔今后痛苦的根源。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当时阿米尔挺身而出去帮助哈森,结果又会怎样?阿米尔的内心被自私所占据了,他嫉妒阿桑所拥有的父亲的宠爱。因此,他背叛了哈桑,那个对他百依百顺,与他同甘共苦的哈桑。这一不仅仅是一种怯懦,更多的是人性的冷血与残酷。
事后,阿米尔感到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他没有鼓起勇气去承认自己的过错,而采取了最卑鄙的手段,赶走了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不久,阿米尔和父亲逃往美国避难。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忘记他幼时发生的一切,忘不了那个拥有兔唇的哈桑。更重要的是,他时刻都会想起1975年那个冬日,他背叛了哈桑,并将哈桑赶出了自己的家门。但上天给了阿米尔一个弥补过失的机会。父亲好友拉辛汗的电话让阿米尔再次踏上了阔别20多年的故土。
在与拉辛汗的交流中,阿米尔知道了一个惊天的谎言:他跟哈桑是孪生兄弟。现在哈桑去世了,但哈桑的儿子,也是阿米尔的侄子——索拉博幸存下来。为了赎罪,阿米尔一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索拉博的旅程。最终,他找到了索拉博,完成了自己内心的救赎。
阿米尔是懦弱的,但他又是坚强的。在面对阿塞夫最后的挑战时,他没有像之前那样退缩,而是勇敢地走向前去,面对他早应面对的一顿毒打,去洗涤灵魂上的那个污点。阿米尔用自己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决心拯救了索拉博,也拯救了自己,将自己拉出了痛苦的深渊。
《追风筝的人》一书以哈桑与阿米尔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一个残忍又美丽的故事。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探问人类最普遍的羞耻,负疚,后悔,爱情,友谊,宽宥和赎罪等人生体验。“敏锐、真实,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是《芝加哥论坛报》对《追风筝的人》的评价。我们也许会为阿米尔流泪,会为阿米尔的背叛而痛苦,为阿米尔完成了救赎而感动……
生活是个复杂的剧本,总会有背叛,有宽恕,有内疚,有后悔。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感慨人世百态,体会到人性本质的最单纯的感动,去追赶天上那只属于自己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