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在这部影片中展露无遗。我们看到十八洞村外在的壮阔,也感受到它内里的贫瘠和人心的空虚。
插秧种水稻,一辈子守着庄稼地,此生最爱与土为生,老一辈农民在此中充实,也在此中受挫。人们无法在贫穷中安然无恙。成为贫困户的杨家,在外人眼里受尽好处,可自己心里憋屈着,不想被人评头论足。
精准扶贫政策下,大学生村干部和有经验的知识分子进乡扶农,可好多人都抱着不想在偏远山村被埋没的心态,只想得到提拔。一拨人愤愤然离开,是会有另一拨人满怀热情前来,可他们仍旧在处理官民关系上捉襟见肘,无法弯下腰走到群众中去,只能在空谈中错失良机。
城乡共同发展举步维艰,农民大举进城、农业机械化违背了人们的本心。而十八洞村另辟蹊径,填土造田、种植老水稻、面向市场,还乘着互联网之势,干起了电商。
圆满的大结局引人深思,一小部分农村得到扶持、走上富强之路的背后,是大批农民的滞留和大块田地的荒芜。高层的人被这领先的繁荣所蒙蔽,理性的统计结果未得到公开,大多数人仍旧看不清现状。
疾病带来的不只是贫弱,还有大规模的恐慌,老龄化和空巢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幼病残也更加孤苦无助。打工仔在社会重压下重返家乡,却没有立足之地。我们且不谈人情世故,单是这些,就让人的呼吸在无力感下更显沉重。人们在贫穷面前不得不低下头考虑自身利益,这就使得农民无法团结起来向前看、一致攻坚克难。不是所有农村都留有大片空地等着去发现和开垦,没有能够照亮前路的曙光,人们也无法像君子一样安贫乐道。一代代老农感叹着社会进步,手足无措着倍感无助。一味蛮干,勤勤恳恳根本不能带领一家人走上富足之路。
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可发展资金不足造成的恶性循环使得农民的后代难以走出贫穷这个圈子。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脱贫显然不能只搞面子工程,旅游业并不适用于所有农村,仅仅是交通设施的完善无法招来优秀人才和物质资源。好多人打着扶贫项目的幌子,耗费农村的廉价劳动力, 把大把金钱揽入自己的口袋,我们却只能看着,无力阻止和反抗。当下,只能看到对农村的治理,却很少看到真正的扶持。到头来还是有心人士慷慨解囊,农民自己奋发图强。只有好点子,不去贯彻实施,农村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在农村,为结婚犯愁的青年越来越多,为生活担忧的中年人愈加颓靡。外出务工颇显艰辛,受到剥削压迫又无处申诉,农民只能自顾自地走,宣传引导的欠缺又使封闭的他们栽了一个又一个跟头。不时冒出来的难题超出人们的心理负重,生活的压力逼着一个个完整的家庭变得破碎,农民的幸福感普遍下降。有这么一大帮贫穷落后的人拖着大中华的后腿,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找不到改善之道。
三五成群的农民唠着家常,谈论着哪家哪户的存款颇多,谁家的男子多大了还未成家。一些嫉妒,一些看不起,正能量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口水淹没。富起来的一代有能力反哺家乡的太少,就只能让身后曾经的同伴们远远观望。
环境治理扼制了开山采矿、卖石和挖地取煤,可破落的山林、土地、河流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如初。面对十八洞村苗乡民俗的传承发扬与种植业、食品加工的繁荣,回头看普通农村没有特色饮食、个性的人文色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们的发展该从何谈起?
回归乡土、重拾犁耙和锄头对一个家庭的物质支持简直九牛一毛,以发展电商为依靠的致富之路也不好走。十八洞村还能在传统民俗里找回爱情,而平凡的农民再难重拾白手起家、共同奋斗的婚姻。
有骨气的人早已屈从于现实,犯了错且自私的人仍不悔改,这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的身上只看得出朴实,再没有什么可爱可言。穷酸的人摆出一副了无生气的面孔,我们从哪找回爱的信仰,去哪寻觅幸福的足迹?
无数的农民苟延残喘,在现实里挣扎着,也只能得过且过了。
当我们的贫穷和破败成为常态,所有人都对此习以为常。一众人在思考过后找不到出路、提不起干劲儿。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