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怎样欣赏白居易的千古名篇《草》?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因为诗中有赋得二字,我看到有回答说这是进士考试的习作。
说是习作也对,首先这是一首拗体五律,但准确的说不是试帖诗习作。 白居易在进士考试中这样作诗的话,考官可能会给他一个零分。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这首诗不是科举考试的习作
1、赋得体诗不一定是试帖诗
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刘孝绰也有《赋得照棋烛刻五分成》、《赋得遗所思诗》等。这是一首咏物诗,类似于命题作文,因此称之于“赋得”,可能是在读书时的习作或者聚会时以草为题的作品。
说这首诗是科举诗的习作是不准确的,试帖诗是赋得体诗的一种,赋得体不一定是试帖诗。
2、白居易时期的试帖诗是排律不是五律
白居易的这首一首拗体的五律,据说唐朝也有五言四韵八句的试帖诗, 但在白居易时期的科举考试,不是这种五言八句的诗,而是是五言六韵 12句排律。
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800)省试的试帖诗是《玉水记方流诗》: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
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
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浮。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又如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在清朝可以看到五言八韵16句的试帖诗,如《阴阴夏木啭黄鹂》(李惺,嘉庆丁丑翰林)
长夏千章木,浓阴百啭鹂; 双襟黄似绣,一带绿成帷;
叶暗伫踪久,枝高送响迟; 舌尖风剪剪,身外雨丝丝;
坐宛遮云母,歌能斗雪儿; 好音难自閟,炎景不曾知;
杨柳三义路,樱桃四月时; 幽情烦鼓吹,写出画中诗。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拗体句式与入声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拗句是指野火烧不尽
1)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这是标准的拗句之一,中仄平平仄的第四个字和第三个字应该是平声,如果是仄就是拗体。
2)中仄平平仄 的三种拗体形式
如果第三个字是仄,叫做半拗体,可救可不救,例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如果第四、五都是仄,是必须救拗的拗体,例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如果第四个字仄,也是必须救拗的拗体,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三种拗体救拗方式一样,都是对句“平平中仄平”第三个字必须平:平平平仄平,如上面我标注的黑体字 “云、登、吹”三个字。
3)类似的拗体五律有唐王维《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第三句 :流水如有意,中仄平仄仄,对句是“中平平仄平:暮禽相与还:。
2、入声字
有四个字要注意:一、不、接、别 是入声,入声都是仄声;其中一、接、别三个字今天普通话里都是平声了,这是学习古诗词要记住的常用入声字。 不,在古韵也有平声,但是意义不同。
三、简单评价
这首诗的解析随处可查,我简单说几句。白居易因名字被顾况揶揄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等看过白诗“离离原上草”后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强在前四句,后四句不要也罢,整首诗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十个字而生辉。
四、用形象而不是议论
说理用形象而不是空发议论,将物象赋予人的生命,是诗人的高妙之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咏物诗的法门。
例如于谦 的《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又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结语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我们从小必读的唐诗,以上讲了一般解析很少谈到的诗词小知识,未必准确。关于试帖诗我也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所言也不全面,例如试帖诗似乎是不能用这种拗体句的,但我也不敢完全肯定,欢迎诗友们指正。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