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对于发起南北战争,早有酝酿,但该如何下手?
刘昱死时,南方朝所动荡,淮北流民涌动,北魏副宰陈建联合鹰派穆亮、陆睿等勋贵上书:南攻机会已来,若见而不作,过在介石者,毫分之差,错以千里,宜间雄将刘昶,号令八方。
北魏心动,但那时文明太后还没完全掌控大局,时机不成熟,这个上书虽然得到肯定,但没实施。
这次,南齐刚建,根基不稳,又因西北角的战争,萧道成派出了几员大将前去,扬州防务相对弱,而文明太后这时已经稳了政权,有必要好好回应一下部落勋贵,获得他们的支持,所以,她终于决定出手。
相对上次取得彭城的战役,北魏这次没有主动叛逃而来的军将,且平城到寿春,兵行日久,南朝草创,但内部军将团结,所以,此次北魏必须做好打阵地战、遭遇战的硬仗的准备,也因如此,他们对胜败,心里还落不着底。
北魏高参高闾也对文明太后提出几层考虑,一是天下安宁不容易,要考虑战争对百姓的影响;二是南方在淮水军镇多处,我方军队进攻有何困难;三是权衡战争胜负对我方各会有什么影响;四是如陷入战争泥淖,对朝政大局变换,军队人心稳定要有后招。
这些也是北魏朝廷应该所需考虑的,但现在,攻击的时机就摆在这里,文明太后在半犹豫中,最终,带着一半的诚意点兵点将,还是挑起了南北事端。
其实,对文明太后来说,就算战争不赢,其实对她控制下的北魏来说,其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放在这场战争的意义就是,只要是战争,那胜败是常事,但胜、败,无论如何都要有利于政治,才算一场不坏的战争。
有个疑问,在高闾陈述的几条疑问里面,只是说一些战争需要具体考虑的细节,而居然没有说到大敌蠕蠕会乘虚进攻的事情,殊为奇怪。
纵观十年来,北魏拓跋弘的战事基本是以敌对蠕蠕为主,首都平城的威胁也以蠕蠕为最直接,为什么他没有将这个顾虑写进去?而当时南朝的使节王洪范从益州越过仇池、吐谷浑等地,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去蠕蠕国搞联合外交,以求内外夹击北魏,如果他真的成功,蠕蠕的重兵南下,北魏确实会有危险,而这个为什么高闾没有给出建议呢?
本人理解,北魏要么是答应了大汗予成的求婚,给了一个北魏公主作为和亲的礼物;要么就是其实他们的重点还是在防御北藩(魏书高祖纪里面有写到十万蠕蠕到了关口,看到北魏有了很充分的准备,只好回去),而对南方的这次战争不过是一次形式上的战争,掳获多少珠宝不算,占领多少土地不过也就是说说,而文明太后真正的用意肃清朝堂萎靡的气氛,并充分以调军为名,从各部落首领中间掌握军政实权才是目的。
当然,如果能像上次那样,可顺便收取徐州,空手套进白狼,则算是最大的幸事了。毕竟南方才换了皇帝,朝政还没有归一,民心到底怎样也不清楚。况且这个时候,南方还出现了大旱,粮草不继,说不定还真有胜利的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