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努力的学生很多,他们依靠的是记忆力来获取分数,这种方法耗时很长、成效缓慢,因为他们所依靠的记忆力是一种僵硬的、孤立的信息点。而那些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使用的是基于理解力的记忆力,这是一套关联延续、有网状结构支撑的记忆系统,能让人学习时间减少,却能取得显著成效。
这是一本研究如何学习的书,针对的就是学习方法。学习是一系列的行为。不同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方法是勤奋、刻苦、耗时漫长,依靠重复练习,强化机械记忆,从而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是基于大量的时间付出而得的,最可惜的是,用这种方式学到的内容很快就会消失,一年以后,大脑中就剩不下什么了。这种学习方法没有起到对大脑的建设作用,没有增强大脑的理解力。这样的大脑仅仅是台复读机,缺乏原创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校的学习仅是个开头,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将遇到更多挑战,在工作、生活中,会有许多新知识、新技能层。
但问题是,每个人都早已知道这套做法,也都反反复复照此认真去做了,可为何效果好坏不一?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学习“妙招”实在没什么奇妙之处,无非是老生常谈地要你闭上眼睛背了再背,似乎任何学习材料的吸收都类似于一块一块地砌砖墙,或是一锹一锹地挖深坑。
为什么学习最好,却不是最用功的学生?
…………遗忘跟学习之间有什么关系?(多选) A 学过的东西如果不反复记忆,便会忘记,再也想不起来了易想不起来,但不代表完全遗忘,一旦有外界提醒,便可能再想起来 C 遗忘是为了帮大脑过滤掉大部分不重要的信息,目的是让大脑记住重要信息 D 学过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忘掉 E 想不起来的东西并非彻底遗忘,只是暂时无法被记忆提取,而一旦被提取,便会加深记忆
第一部分 增强记忆 我们怎样才能记住新东西
打破学习的好习惯: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感觉、在哪里学、在什么地方学等,以及人的情绪状况、专注程度、直觉感触等,都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环境的还原是增强记忆的法宝。如果能还原到最初学习时的场景中,记忆效果的确会更好。其一就是,过去我们关于该如何学习的想当然的说法恐怕是错误的,至少是值得怀疑的。与其相反,学习时周围若能有点什么,比如响着音乐,要比什么都没有更好,因而,对安静学习场所的推崇便到此为止了。
第二点说的是,学习时,我们吸纳到脑海里的东西与我们能意识到的那部分相比,要多很多,其中一部分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记忆力。内在心境对记忆的影响。提取记忆信息的时候,大脑一定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了这些信息。那把大脑里面的“提取钥匙”需在大脑处于与之前的状态相同时才会显得最清晰。内在提示和外在提示的确可以是相当有用的记忆提示,但在真正强有力的提醒面前,就都显得苍白无力了。诀窍就是多换几个学习场所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持久
“分散式学习”,或者更常用的说法叫“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顾名思义,就是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数次学习,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用这种办法学习,学得的东西不会更少,而记得的时间却能长久很多。从临时抱佛脚到分散式学习。“间隔效应”特别适用于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要建立并维持一套外语词汇、科学概念或其他信息资料,他发现的最佳复习间隔是:第一次学过之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之后,复习间隔可拉得更长。最少复习次数与最大复习间隔。
备考的最佳复习间隔
1.如果你想要知道什么时候复习效果最佳,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你希望那份记忆能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