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今天在读到托·德特勒夫森、吕·达尔克著的《疾病的希望》第三章阴影时,突然就想到了掩耳盗铃,感觉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时候,人面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会采取一种不承认的否定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钟,它都是要响的。
一定意义上说,所有被拒绝的现实的层面,即人在自己身上看不到或不愿意看到的层面,都可称为阴影。这无意识的阴影,是人最大的危险,因为人有阴影却看不到他,也不知其存在。
最早是荣格提出的阴影(Shadow)理论,是指以品质和态度为特征的人格的无意识部分。无论在积极或消极意义上,有意识自我都倾向于对它排斥和忽视。
因为有了“我”,就有了分别。“我”的作用,是在人和一切存在之间划一条界限,“我”生出来“你”,而这个“你”就是外界。如果说阴影是由“我”不能接纳的那些所有组成的话,那么阴影和外部最终是一回事。
人们不愿意和不喜欢的东西都来自于他自己的阴影,阴影本身就是他不愿意拥有的东西的总和。因为害怕在自己身上找到所有不幸的真正根源,就把源于阴影的所有表现都投射到世界上某种无名的恶魔身上。
我们体验到的阴影总是在外界,如果我们在自己身上看到它,它就不是阴影了,所以就有投射,投射的就是我们不能在内部接受这一部分。那些袭扰我们的,就像我们过去在内心里反对他们一样。
因为我们的拒绝和排斥了自身的一部分,而在所谓的外部世界又不断的遇上他,就会产生恐惧并且拒绝面对这一部分现实,拒绝经历他们。而这些被拒绝的现实层面,强迫人尤其要十分投入的对待他们。拒绝和抗争,说到底也意味着投入和操劳。
最终阴影的一部分沉入了身体,在身体上表现为症状。症状通过身体强迫我们还是去实现那个我们不想体验的原则,并使人重新达到平衡。症状能使人变得诚实,因为它使人看到了那些被排斥了的内容。
正如纪伯伦所说:“全部的造化存在于你之中,而你的一切也都存在于造化中。在你和离你很近的物体之间并无界限,正如在你和离你很远的物体之间没有距离一样。所有的事物,最大的和最小的,最低的和最高的,都存在于你的身上,而且无不相等。一个原子里有着地球所有的要素。一次心灵的运动包含着生命的全部法则。从一滴水中可以找到无边大海的秘密。你自身的每一个表现包含这生命的所有表现。”
后记:文章部分内容摘自《疾病的希望》【德】托·德特勒夫森 吕·达尔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