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名幸福研习攻略,不禁想到了今年夏天大热的《延禧攻略》。
言归正传
通过三联中读,学习了陈嘉映老师的《幸福课》。对于“幸福”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学会幸福,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事情就努力去做,反之,则远离。
有人说,幸福就是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你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幸福呢?
当我们说到幸福 我们是在说什么
幸福是个重要的话题,也许是人生问题中最重要的话题,因为人人都追求幸福。一句话,幸福是生活的目的,其他都是达到幸福的手段。
你挣钱攒钱,我可以问你为什么要挣钱攒钱?你说要买房子,我问你为什么要买房子,因为你想过上好日子,但我不会问你为什么想要过上好日子,问你为什么要幸福。
幸福本身就是目的,不再有为什么要幸福这样的问题。 对很多哲学家来说,这不是什么原理,这是个基本事实:所有人都希望获得幸福,有了幸福都不愿意放弃它。
大致相同的幸福观念 不尽相同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列举了一些让人幸福的东西:健康、财富、好出身、聪明、长寿。我相信,很少有人觉得这些不是好东西。这些东西带来幸福。你身体健康,工作有成,薪水不低,你夫妻恩爱,孩子出息,那你够幸福的。 我们对幸福有大致相通的观念。
不过,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什么最让你幸福,什么最让我幸福,可能有很多差别。对有些人来说,锦衣玉食住大房子最幸福;对另一些人来说,竹篱茅舍,无人打扰读几本书,最幸福。要这么说起来,不仅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也各有各的幸福。
幸福是生活状态
第一个看法是,幸福指的首先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指主观心理。有人说,幸福不幸福是主观的,你欲幸福,则幸福至矣。不是的,至少不完全是,不主要是。
你一个朋友,出了一场车祸,妻女遇难,他自己撞得满身是伤,躺在病床上,你可以鼓励他挺住,但要求他感到幸福,似乎有点儿过分。幸福不是你这么一感觉就幸福起来的。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差不开太远。一个人处在幸福状态中,他主观上也感到幸福,一个人处在不幸之中,他通常也感到不幸。我们的感官和感觉,本来就是为了反映现实发展出来的。
有时候,我们处在不幸的环境之中,又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环境,这时候,我们也许会想,与其徒劳地去改变环境,还不如去改变自己。这时候,我们最希望幸福只是一种主观感觉。我们无法获得幸福的状态,那就让我们获得幸福的感觉吧。这有时是个好主意。不过,改变自己不一定真比改变环境来得容易,我们并不能咬咬牙就把自己的心理改变过来,改变自己需要做很多很多事情,比如说,你去修行,一直修到对什么都不动心,这种修炼往往比改变环境还艰难呢。
不是一个人的事儿
第二个看法是,幸福通常不是一个人的事儿。 我们说到幸福,常会提到的是父慈子孝,夫妻恩爱之类。为人父母的大概都会是这样:孩子幸福,他就幸福,孩子不幸,他就不幸福。 这一点跟上一点连在一起: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当然幸福就不可能只是主观的。
我们平头百姓,固然没有范仲淹那样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可能永远也乐不起来了。但我们也不是只关心自己,我们还关心家人,我们还关心朋友,关心弱势群体,多多少少,我们还关心自己的民族国家。
善良的人才幸福
第三点看法:我们一般只把幸福这个词用在善良的人身上,说到坏人恶人,我们一般不说他幸福。 说到幸福,我们首先会想到一个人享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不愁,等等。
但幸福还有一层比较微妙的内涵:幸福还跟一个人的品质连着,跟天真、善良、通情达理连着。我们说一个孩子幸福,因为孩子天真,说一个老人幸福,除了衣食不愁,也在说这个老人善良,通情达理。
这第三点,跟上面说的第二点有联系。幸福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儿,幸福牵涉到一个人与他周边人的联系。比如,一个人自己倒是锦衣玉食,过得烈火烹油,但他滥施淫威,给好多人带来苦恼甚至苦难。那么,幸福这个词用不到他身上。幸福不只是一个人自己吃好喝好玩好,幸福跟人的品性有联系。好人才配享幸福。
宠物猫
到这里为止,我们说了三点:
第一点,幸福不只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一种生活状态;
第二点,幸福不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儿,幸福还包括一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点,幸福不完全等同于过上了好日子,除了日子过得好,幸福含有良心平安之类的意思。
那么,问一个问题。 你家养一只宠物猫,每天吃得饱饱的,你喂它,给它铲屎,逗它玩,它好像过得很幸福。 一个幸福的幼儿,跟宠物猫差不多。有吃有喝,有人抚爱,他就挺幸福。现在,这个孩子长大了,十五六岁了,每天吃得饱饱的,别的啥都不学不做,你会觉得那是一种幸福的状态吗?如果让你自己过这样的日子呢? 宠物猫的幸福生活里,幼儿的幸福生活里,似乎缺点儿什么。缺的是什么呢?简单说,它缺了有所作为。人似乎不仅仅要享受幸福,人还要做点儿什么。人不仅要享受,人还要做事,通过做事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品德。
以上是幸福课的学习笔记。
一起学会幸福,愿大家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