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焦虑
2012年我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那一刻起,我一直琢磨人缘何焦虑,社会缘何焦虑,真的是心理疾病多了吗?还是被发现?被放大?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十年过去了,我也有2600余案例,525心理网访问量接近95万余人次,结合我丰富的社会阅历,说说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统计数据
官方数据:2005 年 10 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蔡焯基教授表示,全国抑郁症患者超过2600万。在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 50%至70%。
2017年9月11日,湖北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朱志先教授说,目前我国约有1.7亿心理疾病患者,需要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有1600万人。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统计,2020年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的困扰。而据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显示,我国精神障碍患病人数超过2亿人,其中1600万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凸显。
二、造成焦虑的原因(一)心理学概念与中华传统没有很好结合,完全西化,照搬照抄。没有结合中国特色,人为将正常或或不良的心理状态视为心理障碍以至心理疾病,误判了形势,导致焦虑被放大,被强化。目前世界上所有心理学家,包括我国心理学家在内都普谝认为,世界心理学,最早始干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单纯围绕着以西方社会的发展史,传统文化,哲学理论思想,以及医学,生理学,神经学的发展为依据,却缺乏和轻视忽略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的历史文化,其实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并非起源干二千多年前古希腊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思想,也并非是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方科学,医学,生理神经学的崛起所进一步确立推广和普及的,最早而是应起源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流行于中国各游牧部落的占卜术,发展于我国七千多年前伏羲所创立的《易经》八卦和五千年前黄帝时代的《黄帝内经》,以及夏朝时期的《连山易》。殷商时期的《归藏易》,成熟于我国三千年前(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所著的千古奇书《周易》,完善于我国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鸭的文化大复兴时期,推广和普及干我们中华民族画盛辉煌的汉唐时代,衰败干我国唐宋以后算命学理论和各宗教的岷起和发展。所以说心理学最早应起源于我国的占卜术。
而现在从事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或工作者,大多是学习运用西方心理学理论,比如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他利用他母语的第一个字母的意思解释梦,而在中文的意思已差之千里,更多的追随者认为这是弗洛伊德的观点,想想是不是太僵化了,能有指导意义吗?我们有《周公解梦》,它是按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提炼、浓缩,自然更符合我们的心理认识。有些人将《梦的解析》视为经典,而将《周公解梦》视为迷信,其实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样本不一样,仅此而已。
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既包含心理现象,也包含心理实验、心理测量。有人认为中国只有占卜没有心理学,想想我们延续几千年的抓周,是不是测试孩子的心理实验,只不过蒙上神秘的色彩而已。所以说现在的心理学工作者,一味地将西方的思想机械地灌输于中国,想想人种不同,文化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能不造成大面的焦虑吗?就像有些人医者将西医无限扩大,将中医挤进行胡同,这次新冠大家也看到西医的不足,中医的博大精深,其实西医与中医都有其独特的效用,一味挤兑那一个都是片面的,都是不符合科学的,要中西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才是真功夫。
(二)我们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上要孝敬老人,下要宽容孩子,都说是这一代人的错,导致“精神分裂”,进一步放大了焦虑。一些心理工作才鼓吹幸福生活,快乐成长。想想快乐能成长吗?有多少快乐的人成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棍棒底下出孝子,有头悬梁锥刺骨,严父慈母,几千年下来,有多少人出现心理问题,我小的时候老师打学生,耳朵掉了一半,鲜血直流,拿黄土一粘,又不敢给父母讲,一讲自然又是打一顿,那些孩子也没有出现心理问题,而现在我们长大了,老人要求我们孝敬父母,子女要求我们要让他们快乐成长,还要好好说话,讲求民主,自己躺平也是我们的错,这种人生能不憋出问题,这就是中华文明没有更好的延续,我们有中华文明中的父母,也有所谓西方文明中的孩子,那我们惹谁了,我们六七十年代的人是当前社会的主流,面对两极,有些人选择前者,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因为后者是未来,从心理学角度讲人老想未来容易焦虑,想着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处一个好对象,配一个好老婆(老公),住一个好房子,寻一个好领导,生一个好孩子,这一循环,你会发现自己转了一圈,今天的孩子成为明天的父母之后,是什么个情况?现在我们一旦焦虑上不能孝敬父母,下教不了孩子,恶性循环,导致焦虑被放大,未来的孩子走什么路,已显而易见。
学习也罢,工作也罢,生活也罢,哪有一帆风顺的事,出现逆境自然情绪低落,这时需要面对苦难,自我疗伤,大家都这样做了,自然没有那么多焦虑,我们小的时候老师打学生,学生认为是天经地义,也不敢告诉父母,老师也不是无故打学生,既然错了,一些惩罚也是应该的,大家都能接受,也没有发现给我们留下什么创伤,反而现在感谢老师或父母那一次爆打,让我们从迷茫中苏醒,走上现在的路,所以严父慈母的配合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举,现在生活快节奏打乱了这一配合,教育子女的的责任完全交给了母亲,出现严母慈父组合,这也是导致焦虑的一个方面,所以说目前母亲焦虑是社会最普遍的现象,而母亲的焦虑也带动了家庭的焦虑,进而助推了社会焦虑。
(三)生存压力过大,抖音、快手、热搜等自媒体快餐文化注重两极,要么穷死,要么富死,激发全民挣快钱,走捷径,恶性循环,导致焦虑。近年自媒体发展过快,监管力度跟不上,良莠不齐,标题党们更是语不惊人誓不休。现在老年人上网人数及使用时长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达9682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64.8分钟,甚至有0.19%的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随着互联网的“适老化”改造,越来越多老年人会熟练使用智能设备,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部分老人沉迷其中。其关注的内容主要是社会负面新闻,养生,保健品,孝子贤孙等等,年轻人也不甘示弱,购物,抖音,富人生活,天价化装品等等,都在其关注之列,看到的不是某家小孩3岁就能背300首唐诗,就是那个明星别墅一栋几个亿,一件皮衣20万元起步,豪车更是垂涎三尺,哪个一天带货收入千万,一个声音剪辑月入3万,我曾经与一位电商接触过,加入会员会费2万元,每天说能赚千万,动不动说今天销售6千万,还没有达标,外面的人看到能不眼红吗?
你信吗?开始我也迟疑,最后,我发现都在吹,吹不出几个亿就像今天白活了,其实,一个月可能除找了几个会员,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做,看到此事,让我想起了传销,其实,现在社会上好多这样的事,打的营销的旗,干的传销的活,而对不知情的人来说,人家挣钱以亿起,我们真是贫困,想到挣快钱,有多少人进了传销窝,又月、有几人挣到钱,而更多的人还是相信他们的吹嘘,看到人家的豪气,自己能不焦虑吗?社会能不焦虑吗?
(四)心理咨询师执业不规范,海量的培训,天价的培训费用,催生了心理咨询师的焦虑,进而被放大,导致心理疾病被扩大,负性情绪被漫延。我是2012年正适中国心理咨询兴起的时候考取的二级心理咨询师,当时是国考,有笔试,有答辩,好是复杂,从事心理咨询后,发现现实与理论之间何止是一个差距,其实是一个时代,两个世界的感觉,我是搞技术出身,注重实际的东西,要看到真正的效果,而当时我没有看到,现在也没有看到。前几天我遇到这样一位后来考取(取消国考后)两级心理咨询师的朋友,我问他你从事这个行业几年了,他说5年了,我问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说帮助别人;我又问你现在的收收如何?他说我主要是做公益;我问他5年来你主要成就在哪里?他说我参加了十多起高质量的培训,见到众多心理学大家,有国内的,更多的是国外的;我又问他一共化了多少学费,他说学费应该在30万多,交通与住宿没细算;我又问他你靠什么来生活,他说三千元的退休费,我又问他你对未来怎么考虑?他说他在积累案例,充实自己,厚积薄发,像他的老师一样培训提升心理咨询师的水平。想必你听听到这里,有何感想,连自己都养不活,让他做你的心理咨询师,你愿意吗?
心理学有好多流派,他们都有其适应性,而目前我了解到的好多心理咨询师是这样的,比如孩子青春期逆反前来咨询,自然父母都陪同,心理咨询师首先会问到你小时候有过什么创伤吗?比如生病、被打被骂、被排挤被孤立,老师体罚过吗?家长有陪伴吗?你家庭幸福吗?一连串咨询下来,孩子的所有错都是家庭和学校引起的,都是父母和老师的错,孩子那有错,孩子需要关爱,需要宽容,需要发泄,需要疗伤,父母也无地自容地反思者自己的错,像以前犯错的孩子;现在老师也根本不愿意管太多,免得家长闹事,我们这一代家长就是这样,上要孝敬父母,下要给儿女宽容,我们惹谁了,我们找谁去发泄,五千年文明难道就我们成为分水岭吗?长期的错误的引导,没事找事的咨询,本来一个青春期逆反能自我调整,一经心理咨询师一咨询,将一个正常的孩子,送进行精神科,家长们还感谢心理咨询师,这就是普遍的现实,也加速了心理疾病数量的剧增,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未来就这样从精神科开始,谁看到说不是悲剧。
三、如何应对(一)科学界定心理状态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热搜文章、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二)缩小心理疾病范围从以上划分不难看出,只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疗,心理障碍某些意义讲是一种临界状态,发病需要诱发因素,需要重点关注,其他的都应该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及自我调整均可以视为正常。想想我国精神障碍患病人数超过2亿人,官方说其中1600万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据折合按千分之八计的话,真正需要治疗的也仅12.8万人。想想12.8万与2亿的差别,哪还叫统计吗?那剩下的1587万人,又有多少是被扩大化的,所以,我认为国家将新冠看作感染的做法值得推广,一夜之间,新冠没有了,全阳了,也就全没了,心理问题就是同样的逻辑,千万不要放大焦虑,让焦虑灭掉焦虑,这就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和新冠乙类乙管的办法一样,一切都回到50年前的我们,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抑郁,焦虑,什么更年期,什么青春期,这个道理需要每个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统计与媒体也需要反思,有些事说多了不好,从心理学角度讲这就是被强化或放大了焦虑。
(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有认知、情感、审美和道德四大功能,其中,认知和道德功能就是肯定其在传达知识、道德教化方面有一定功用。在现代社会,诗歌的认知和道德功能更多地由科学和伦理学承担,而其强大的审美功能和情感涵容力却始终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你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你会发现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信仰的诗词,无论是诗经的窈窕淑女还是唐诗的白发三千丈,无论是三国周郎赤壁还是粪土当年万户侯,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读一本史记或资治通鉴,你就可以纵观历史,体会感性与理性的光芒,也不凡有心理疗伤现实与浪漫主义色彩,周易的玄之又玄,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更是百科全书般的体现人物心理刻画、争斗,无不诠释心理状态。比如我们在读某些诗时,心会一动,皮肤麻酥酥的,鼻子一酸,眼睛湿漉漉的,生活中不开心的情绪瞬间被整理成一个具象且有意义的审美形式,心中的痛苦和伤感不仅得到了理解,得到了抚慰,还得到了转化,变成了一种更高级的东西。
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后花园,帮助我们化解生命中的压力、苦恼、孤独和悲伤,也为我们提供一个退守、缓冲和滋养的空间。也正是在这座后花园里,我们最初体验到了自己在认知、审美、情感等方面与别人的不同,塑造一个独立而自主的人。当然也不能迷信传统文化,事实上无论哪种文化,它都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说白了传统不是乌托邦,童年也不是乌托邦,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而传统文化并不是万能咒语,不能指望它破解一切问题。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传统文化承载的不是外在于我们的知识,而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生命体验,当然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也不是为了引经据典,充当门面,而是要学会更好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体验,理解别人的体验,同时让古人的智慧激发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解决此时此地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问过好多孩子喜欢读什么名著,喜欢那个部分,他们更多的回答是不会关注诗经或论语等名著那一段的内容,而注重自身的问题,他们更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想要追求什么,当遇到挫折时怎样振奋起来,怎样相处才会让自己和别人都舒服,社会是不是会公平地对待他,怎样协调理想和现实。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在快节奏的今天,还有谁愿沉下心来品读诗书礼义与春秋,但当你读到古典名著或史实性书籍时,不难发现作者在与生命抗争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心身健康,从阅读的潜意识里你会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全社会都要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畅游在传统文化的宝库,用传统的精华充实自己,相信整个社会,整个人生会有变化。
(四)规范心理咨询执业以弘扬正能量为主,激发来访者自我调整能力。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及每一位心理咨询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看看我们考心理咨询师时答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它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内卷也罢,躺平也好,可千万不可以拿生命做试验,不可以为了一己之利,将原本简化的不良状态咨询成心理疾病,就像我们向家乡的父母报喜不报忧一样,尽量激发来访者的正能量,大力挖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来访者为中心,这是对他们损伤最小的咨询,效果却比我们一般人想象的好的多。
前面讲到有关新冠的事,大家和我一样坚守了三年,放开后又纠结良久,可新冠依旧是新冠,感冒依然是感冒,我们度过了春节,城市度过了,农村也度过了,农村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些,因为他们只有村医,只有传统的治疗方案,消炎、吊瓶、吃药,没有城市宣传自己按预定方案去体验,去找那种感觉,相互交流,放大焦虑,最终还要探究后遗症有多少,其实一句话,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专家出不知道,如后面出现再对症治疗就是了,为什么要自寻烦恼呢。人老想未来容易焦虑,人老想过去容易抑郁,如果你还在纠结走路先走左脚还是先走右脚话,那就又回到孩童学步时,大家都认为很好笑,可我们现在做的事与此有异吗?
在我接待的来访者中有很大部分都会很诧异地问我,你为什么不问我的家族史,不问我的童年史,不问我的成长过程,不给我综合治疗方案等等,我会告诉他们,二十年前我因长期饮酒导致肠胃不适,去看一个名老中医,八十多岁,鹤发童颜,思路清晰,我一上来习惯性的说起当时我怎么喝酒,怎么发病,怎么不舒服,怎么治疗的等等,他打断了我的诉说,直接说现在怎么样,怎么个不舒服。几服药下肚,解决了我十几年的老问题,这就是我后来做心理咨询所秉持解决当下问题,直截了当,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不讨好来访者。有人会用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认知行为流派等等朗朗上口的理论来说教我,认为我是门外汉,可一个小时下来,我把重病人说成轻症,最后让他自己解决了,没有找过我的麻烦,我有一个“老客户”,一年两次,一次一小时,我有时给别人开玩笑说这一年两次解决她的心理问题,比感冒吃药的频率低多了,只是我一次办结少了咨询费,仅此而已,不过我也是心满意足,得到我应有的成就感,大家两清了,我也不必纠结与此。一位挚友说的好,你不靠这个吃饭,别耽误了大家生活,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误了成人还算好,误一个孩子,毁一家的前程,这个度量下来,我真是发怵。
理论与实践之间,有联系但更多的是区别,注重前者的去搞培训,注重后者的去做咨询,理论不可太多,一两种即可,千万不要搞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种咨询一定是没有效果的。心理学不是起源于西方,是近代西方经济发达了,重视心理咨询才有一系列理论,他们生活的环境,生活方式与我们不同,他们的理论在中国可以水土不服,需要改良,不可照搬照抄,满口讲英语的水平不一定比讲中文的水平高,发扬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文明,中西方结合,洋为中用,方可大乱大治。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心理咨询师,我们所谓拿到证书的不过是穿一套漂亮的衣服,在国内取得一个执业招牌,知道一些理论,我也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放大自己功力,不要小看来访者的能量,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温度掌握的再好石头也孵不出小鸡。
远离焦虑,从我做起,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努力做自己的工作,说现在的事,解决当下,让自己忙碌起来,我想焦虑自然会越来越少,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这是国家的福祉,也是人民的福祉,更是我们家庭个人的福祉。
——2023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