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女儿:妈妈,我们什么时候才有自己的房间呀?
妈妈:你和妹妹单独的房间吗?
女儿:就是你和爸爸睡一个房间,我和妹妹各自都有房间。
妈妈:哦,可能暂时没有哦,因为不可能和爸爸睡一个房间。
女儿:为什么呀?
妈妈:因为爸爸打呼呀,谁受得了他。
女儿:对哈
妈妈:是的,而且我们家房间不够。
女儿: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换大房子呢?大房子要很多钱吧?
妈妈:换房子要等你们都小学毕业了,还有四年呢。这四年爸爸妈妈努力挣钱吧。
女儿:嗯嗯!妈妈,我小学快毕业了,你觉得哪个初中好呢?
妈妈:一中、阳光书院都是比较好的初中
女儿:初中作业多吗?
妈妈:比小学多一些,因为科目也增加了。
女儿:现在小学这么简单我都学不好,那么我上初中会不会也是学渣呀?
妈妈:你在担心自己的学习吗?但是我觉得学不好只是暂时的,没有人能永远当学霸,也没有人能永远当学渣。因为大家都不笨,你更不笨,只是要有学习方法。
妈妈:而且你在慢慢长大,一直积累知识,到中学也能适应的。简直轻松拿捏。
女儿:嗯嗯,我觉得自己太懒了。
(停顿了一会儿)
女儿:妈妈不说了,睡觉吧。
妈妈:嗯嗯,我相信你会实现愿望的,我会等你,我有耐心等你实现自己的愿望。
女儿:谢谢妈妈。
妈妈:我相信你们都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只要你们不放弃,总有一天一定会实现的。
女儿:嗯嗯,谢谢妈妈!
每一次亲子互动都可以作个总结:
每一次亲子沟通都如此珍贵,特别是孩子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的时候,很难得。妈妈不可以灌输道理,否则沟通的味道不对,孩子就会退缩,改变的契机就白白错失掉了。
就好比我们要把一只兔子从洞里引出来,不能急功近利,要慢慢地试探,把兔子可能喜欢的食物摆在洞口,直到兔子对我们产生了信任,才有可能出来。
孩子有进取心,但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妈妈不要直接给建议,或者给方法,因为孩子可能只想说出她的担忧,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想让妈妈一起来分担。这时妈妈应该先看到担忧,承接孩子的情绪,然后告诉孩子“现在的问题都是暂时的,妈妈仍然相信他,也有耐心等着她”,把孩子的焦虑压一压,或者直接承担孩子的焦虑,让孩子先松一口气。
承接了孩子的焦虑之后,还要始终信任他,如果没有长期的信任作基础,孩子不会自己总结出“我太懒了”的真实感受。妈妈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让孩子把自己的担忧和想法说出来,然后再自己作总结,这样的沟通对孩子才深刻,才有意义。
我对孩子没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当孩子想要努力的时候,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会增加她的动力。
沟通的目的是让亲子关系都得以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改变。假如孩子好不容易打开心扉,父母就急着讲道理,得到的结果会大相径庭,甚至是南辕北辙。
我与孩子的每一次沟通都很小心翼翼,沟通的时候,如果问题太突然,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我就会选择倾听,因为倾听才可能有机会再次让孩子打开心扉,道理只会让孩子关上心门,想要再次打开的希望会越来越渺茫。
沟通的基础是有同理心,平时还要经常练习自己的同理心,经常把自己换位到孩子的角度,多思考孩子表达的内容,他们想传达什么信息,又是什么样的心里感受,他们希望妈妈怎么回应他……
会聊天的父母亲子关系不会差,不会聊的父母就做一个倾听者吧,也许孩子说着说着就找到答案了,心里的压力也在父母的一次次倾听后变得轻盈了。
我们都只是活在当下,看不到遥远的未来,孩子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我们当下能做的,只是管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与孩子有话说,努力去接近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