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38期晓玲坚持分享第217天(2023年06月09日)
身为父母,应该看见:
很多父母总是觉得别人家孩子听话,自己家孩子逆反,以为这是孩子的天生性情,其实并非如此。逆反,很多时候源于不被看见,所以孩子会跟父母对着干。
大多数和父母关系亲近的孩子,依然会反复出现逆反心理,但每次持续的时间都很短,并且逆反的原因也比较固定。
同伴导向下的对抗,和帮助孩子独立的自然逆反心理,是截然不同的。
父母对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回应,就是:培养更牢固的关系,而不是依赖施压手段。
什么是逆反心理?它是人在受到强迫时产生出的本能,是一种自发的反抗心理。一个人觉得自己受到控制或者压制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两岁的时候,这种表现尤为明显,无怪乎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此时变得顽劣,即我们常说的“可怕的两岁”。而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则表现为报复心态。
但逆反心理不是只出现在这两个阶段,事实上,人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逆反心理,即使成年人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尤其是孩子。
逆反心理能得到缓解吗?能,但必须满足一定前提。如果原生的依恋关系没有被取代,那么孩子逆反心理是可以缓解的。依恋父母的孩子,会把父母的期盼看作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时,父母引导孩子,孩子一般是乐意接受的。
父母在没有形成亲密关系的情况下,就对孩子发号施令,基本等于自讨没趣,甚至是自取其辱。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你没在他的关系范围内,你就是陌生人,而陌生人的命令当然可以不听。
反抗和自己不亲近的人,这是人的本能。基于此,跟父母关系疏远的孩子,最容易反抗父母。即使父母的要求很合理,他们也会本能地拒绝,或者消极应对,做出各种叛逆行为。
虽然父母会苦恼于孩子的逆反,但和人类所有的本能一样,逆反心理在某些条件下也能发挥出积极甚至关键的作用。
首先,逆反心理是一道屏障,它能帮助孩子抵制依恋对象以外的人,保护孩子不受陌生人的误导和控制。同时,逆反心理也能促进孩子的自我意志和自主能力的发展。通过屏蔽父母的期望和要求,逆反心理为孩子培养自我意志创造了空间。
所有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即使和父母关系亲近的孩子也是一样。但每次持续的时间都很短,并且逆反的原因也比较稳定,一般都是父母施压过大造成的。在教养过程中,这类情形不可避免,睿智敏感的父母会把这类情形出现的次数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尽量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当逆反心理不以无意识对抗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有意识选择的形式表达时,逆反心理会给孩子的自我发展带来诸多好处。孩子拒绝别人的帮助,可能是为了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拒绝别人的指挥,可能是为了自己找到做一件事的动力;拒绝别人的指导,可能是自己探索做事的方法和想法;拒绝父母口中“应该做的事”,可能是为了发掘自己的喜好。这种有意识逆反和真正独立之间的转变,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要能从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
逆反心理锻炼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东西——独创性。这时,只要父母为孩子留出一些空间,看见和满足孩子自主和依恋的需求,孩子的个体就会得到有利的扩展。
逆反心理帮助了孩子成长为一个自主、新鲜、独立、充满活力的人,成为一个即使脱离了依恋关系,也能独立生活的人。
随着孩子实现了真正独立成熟,他们的逆反心理也会慢慢消失。因为成熟的人更能忍受复杂的情感,而且能让这些情感共存:比如独立与依恋就可以同时存在。一个真正成熟、拥有自我意志的人,在面对不同想法时,不再是条件反射地大声反对,而是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如果别人的想法有道理,他会去思考;如果别人的想法没有道理,他会坚持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