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评-“书读完了”
下午 12:52 2016/7/17 星期日
最近一周,我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看完并做了笔记。书不长,以日本人一贯的啰嗦凑字数来看,主要内容压缩到一张A4纸上毫无问题。但是这本书,我重读了3遍,从阅读到笔记到写书评,预计花费14小时(其中读书时间3小时)。这是因为一个我在看这本书时得到的体悟——反复内化,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做到“书读完了”。
我的收获有二:一是怎么做读书笔记。作者的读书笔记法非常简单,就是集中在一本A5定页本上,把原书的内容摘抄或者总结一下,然后写上自己的主观评论。但是实践过后,我发现这样记读书笔记效果好得出奇。不过仔细思考一下发现,效果好的出奇的原因是之前走的弯路太多(⊙﹏⊙)b
之前,我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是,所有读书笔记全部记录在A5活页上,书读完后,按照每页纸的关键词,集中在一本活页本上。每个大分类一个活页本,里面用分隔页细分。比如一页纸的内容是读书笔记的方法,就放在“个人管理”活页本的“读书方法”分隔页里。这样看起来很有条理,还便于搜索对吧?可是时间长了,我发现,因为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分散在几本活页本里,所以复习回顾的时候很麻烦。而且有些笔记可能涉及几个标签,又该放哪里呢?而且活页本好重啊!想看笔记只能在书桌前摊开看,不能随时随地。结果半年了,我的读书笔记除了需要用到的时候看下(比如说想找做手账的方法时),就束之高阁了。而且由于一本书被拆成很多片段,时间长了,问自己究竟看了几本书,里面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也基本没什么印象。
深入思考下,我发现,这种方法其实违背了我记笔记的初衷。因为我记笔记的目的不是查资料,而是“记忆”和“活用”。记忆,按照时间顺序更佳;而要活用,则需要反复翻看笔记思考,才能灵光一现。用活页本方法,本质上所有的笔记只是“分类好的碎片知识”,接下来没有思考,记忆和活用,脱离了记笔记的目的。想到了上初中的时候,那时一天安排语数外混合学习,而不是学完语文的所有课程,再学数学,外语……这样不也学的很好吗?至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整合,则是考试时。每到期末,老师都会提前一个月上完新课,然后不停的复习前面的内容,做测验卷。单元测验卷帮助我们构建小知识体系,期末测验帮我们整合小知识体系为大知识体系。这样一看,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校生活里其实有不少门道啊。总之,先在一本本子上记笔记,然后每个阶段花额外的时间进行知识统合,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
此外,定页本还有其他好处。比如轻便,有翻看的欲望;长图片可以横着粘贴;按照时间顺序也能方便的找到自己的笔记等。总的来说,我觉得活页本方法更接近“有事情谷歌一下”,在写论文时用更好;而定页本则适合平时回忆翻看,吸收知识。
二是输出的重要性。作者说,“如果把读书过程比喻成做菜,那么购书清单等于买食材,写读书笔记等于洗菜切菜,通过笔记进行思想输出等于炒菜。”很有意思的比喻。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才是读书目的,而非笔记整齐。所以作者的笔记看着都挺乱:-D。总结全书,他的输出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做好的笔记写书评(比如这篇),二是主题阅读,提出某个问题,看同主题的几本书并分析解决。他的例子是,阅读3本婚姻方面的书,解决3个问题:“结婚的好处和坏处分别是?”“该选择怎样的结婚对象”“没异性缘的人要做什么让自己受欢迎?”(对单身狗的重击%>_<%)。按照他的方法,最后可以得到的可见的成果是:3本书的读书笔记,3篇解决问题的文章。无形的成果则是头脑得到了反复的锻炼,提升逻辑思维,概括能力,还有对3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想想还真有点小激动呢:-D。
不过,他的读书方法也有缺点。比如,笔记啰嗦,花费时间长。因此,我觉得做笔记要看具体书的类型做。比如小说可以采取摘抄和评论模式,工具书采用思维导图和补充细节模式等。详细的小改进可以看我做的读书笔记的扫描件。 链接: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萝卜
总的来说,这本书内容简单,图文并茂,让人看了舒服,也有一些收获。其实,虽然洋洋洒洒谈了这么多笔记方法,但是,“带着主观的心情,放心享受,保持看书时快乐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