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事业单位都在搞绩效考核,目标管理,这是在向企业里的KPI考核看齐。然而一味追求KPI也容易陷入误区,这方面很多企业都已经在反思了。比如大名鼎鼎的餐饮企业海底捞就在KPI上走过一些弯路。
海底捞第一次走弯路是尝试把KPI细化,但实际上KPI并不是越细越好。比如,以前有顾客说,海底捞服务真好,我有眼镜,店员就会给我眼镜布,我杯里的水还没喝完,店员又给我加满了,我带了手机,吃火锅时担心滴了油,店员会给我拿套子包着。所以海底捞就定了一条规定:杯子里的水不能低于多少多少,客人戴眼镜一定要给眼镜布,客人的手机一定要用套子包起来,否则要扣分。结果这就出问题了,顾客说这水我不喝了,不用加了,但服务员一定会强行给你加上;顾客说我的手机真的不用套手机套,结果服务员趁顾客不注意,把手机抓过去强行给你套上,让人哭笑不得。这些原本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客户体验的措施,反而给客户招致了不必要的麻烦。本来是以提升客户体验为目的的措施,最后让客户体验打了折扣。这些都是怕扣分才闹的笑话。
吃了上面说的KPI过于细化的亏之后,海底捞决定,不考核这些具体的细节了,变成考核一些间接指标,就是看餐厅的翻台率是多少。这看起来很有道理,毕竟翻台率高证明可以多赚钱。结果又出问题了,为了追求翻台率这个指标,订了座位的客人只要晚了几分钟没到,餐厅就不会给他们留位置了,而是马上把座位给现场排队的客人。这又侵犯了顾客利益,反而让顾客不满意。 这是海底捞第二次在KPI上走弯路。
从海底捞走过的这两个弯路,我们可以看到发布一个KPI貌似是一个小政策,发布这个政策的初衷,也是冲着好目标去的,但是这个政策随后引发的后果,却常常是管理者没有预料到的。因此,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才说,每一个 KPI 指标背后,都有一个复仇女神在某个地方等着你。
很多人认为只要采取了某项先进技术或管理措施,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殊不知,一个意在解决某个问题的政策、措施,很可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出乎人意料地制造新的问题,我们不能期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海底捞经过上面两个弯路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去掉所有硬性KPI,只考核一个柔性指标,就是顾客满意度。这个指标怎么考呢?海底捞是这样操作的,组织一队“神秘访客”亲自去店里体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门店分成A、 B、 C三级,A级属于优秀要表彰,B级符合预期,暂且不做干预,C级是待改进,暂时也不扣钱,但需要辅导,如果超过辅导期依然干不好,C级店的店长就要被淘汰。
你觉得这样的管理措施怎么样?是不是比之前考核什么客人杯子里有多少水听上去靠谱多了?不过这种看上去很完美的解决方案还是有没解决的问题——一个店面的指标有了,可是店里那么多员工如何考核呢?你看难题又来了。
在以往的管理实践中,往往是对那些表现优异的员工予以表彰,树成先进,发奖金,颁奖状,看上去是激励了优秀员工,可是对其他员工的激励作用却不大。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员工在那使劲擦玻璃,其他员工在旁边聊天。擦玻璃的员工说,大家加把劲吧。你猜其他人怎么说?他们说,“你先进嘛”。那哥们一下就不吭声了。可见,仅仅给先进员工戴大红花,不一定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反而会让先进员工承担无形压力,打击优秀员工。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海底捞想到的方法是对员工实行计件工资, 活儿干得多的人就挣得多,表现好的人就可以让他多干活。这样既能保证大家的工作动力,又保证了公平公正。
就像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所说,管理有模式,无定式,讲严谨性,也讲艺术性。因为在这背后,绕不开人性。 海底捞的措施也不见得是终极解决方案,他们最大的亮点在于不断反思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然而调整政策,积极应对下一个新问题。
在这方面,事业单位,特别是公立高校做得确实要落后很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级高校都是只看论文,看项目,而不注重其他指标,造成高校教学水平长期落后于时代。高水平的论文和项目是必须的吗?当然是,但是这是高校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一碗水衡量所有教师,在管理考核上是简单了,却回避了考核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种现象持续如此长时间得不到改变,可见管理上的滞后。
随着高校新一轮改革的启动,以往只看论文,看项目的目标绩效标准一定会得到调整,不过这期间肯定会产生新的问题,出问题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不出问题而不作为,只要能坚持不断反思人性,不断调整考核指标,灵活应用各项激励措施,KPI背后的复仇女神是可以被调教好的。
#1021-第五因-diwuyin#+橙子学院码字岛第10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