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到第一章了,这一章节的题目是《知识管理和认知优势》,在一开始,作者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这句话似乎彰显了本章节的“文眼”,整个章节在这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一共只有四篇文章:
-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四篇文章在成甲老师的微信公众号上面都有推送,并不是全新的文章,但这一部分文章读完以后,让我感觉这个章节主要是一个热身,帮助读者清楚几个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正如一种“约法三章”:
- 本书关注和讨论的主要是什么层次的知识管理?
- 临界知识主要是解决哪一部分问题和如何解决的?
- 我们应该关注和把精力投入到那部分知识的学习中?
在书籍的扉页、目录和序言中,我们关注到这本书的核心关键词在于“临界知识”。在引言中,作者定义临界知识就是更加广泛、更加普遍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基本规律。那么,在第一个章节里面,作者对于临界知识为什么有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推演,强调临界知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这个章节中有一个为了帮助大家了解临界知识重要性的关键词——
认知优势
作者这个章节中的四篇文章,全部都是围绕认知优势来进行的:
- 1.不同的时代,获得认知优势的途径不同。当下想要获得认知优势,需要在深度上下功夫。通过管理知识提升认知深度,进而改变行为模式。因为作者引言部分就强调过:“知识是引起行动的信息”这个概念,那么,人人都在学,凭什么你出彩呢?当下的时代需要的是往深度学,让你改变更快。
- 2.怎样提升认知深度,建立优势呢?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加普遍的规律,能够普遍的解决更多问题,提升效率。这是一个方法论,即别就事论事,看本质、抓规律。
- 3.提升自己的学习层次,花时间精力用在关键上。面对技术效率VS认知效率,关键是提升自己的“认知效率”,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 4.学什么算是有用,学什么算没用。这两年,“斜杠青年”这个词火了,人们开始推崇和提倡多重职业和身份。作者强调认知深度提升,优势才有可能建立。
在我的理解上看,作者整本书讲的核心关键词在于临界知识。在这个章节中的推导出一个前置的二级关键词叫做认知优势。那么关于认知优势的定义是什么,我在书中没有见到明确的定义,甚至在百度上搜也没有得到答案。但我由此提出一个假设:认知优势只是“认知”和“优势”两个词的组合。那样就可以解释了。我们关注如何在认知层面上获得优势,作者提出了两个词:认知效率和认知深度。
- 认知效率是相对于“技术效率”而言的。作者认为很多人虽然不断针对具体场景下的具体问题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技术效率”,但在这个时代,似乎问题无穷无尽,技术效率的提升永远赶不上时代,赶不上AI。这是一条让自己累并没有多少效果的的道路,因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认知效率”的概念,就是指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通过关键知识、重要规律的把握来普遍解决问题的效能。
- 认知深度则是深入的领悟跨领域知识交汇中的规律,认知事物底层结构和规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深度,能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上,有预见性的解决问题。
那么,想要获得认知优势,需要提升认知效率,挖掘认知深度。这些都离不开临界知识的帮助。整个逻辑就通顺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整个第一章,强调的,依然是作者在前言、在脱不花序言,在扉页上反复强调的认知问题。
- 改变你的知识固有观念的认知。不再因为学会茴字的四种写法而沾沾自喜,不再因为自己读了几本书而自命不凡,从现在开始,学知识就是为了促进更好的行动与思考,从现在开始,学知识就是为了更加美好生活实现而努力。从现在开始,不再用“文学青年”、“理工男/女”贴标签,学习真正的知识,突破所谓专业的限制。
- 改变你对学习知识策略上认知。努力不被具体问题所困住,防止看似很忙碌很努力,却一直被问题牵着鼻子走。为了解决具体场景下的具体问题不断疲于奔命的学习新知识,无穷无尽的“空转”,把握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自己认清问题表现背后的规律,提升认知效率,上升认知层次,通过解决核心问题,实现超越。
- 改变你对知识管理理念上的认知。不再纠结于输入的问题,不再强调阅读的效率,甚至不再强调输出的数量,通过知识管理,提升认知深度,改进行为模式,获得高质量的输出和回馈。
当这一点上和作者达成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清晰的了解作者这个章节的目的,是通过多个角度帮助我们树立一个概念:
提升认知水平,学习“临界知识”,从执行、专业和战略的层次增强能力,学习的时候要精要管用。
整个章节,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临界知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