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怎样才叫高效阅读?”
“正确的学习姿势是怎样的?”
“在如今信息时代,还有必要阅读吗?”
“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类问题也是我一直思考的,下面我想针对我的个人经验对此发表一些看法。
一、“怎样才叫高效阅读?”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的是每个人对阅读的“高效”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就拿“听书”来说,我个人体验“听书”收效甚微,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一本需要4小时看完的书硬生生地被提炼为二三十分钟的精华解读,这里面还掺杂讲书人个人的观点看法,并且经过反复加工呈现出来的与纯天然零添加,其风味也是有待考究的。再者,“听书”这个行为本身也是很多样的,你是专注地听,还是边走边听,还是手里边忙活其他事边听呢?所以,这么一通下来,“听书”在我获取知识的行为中占比很小。
但有人就无比热衷“听书”,我有一位朋友,他跟我说他打算把樊登读书里所有的书都听过去,这样就可以快速成为一个多学科领域很牛逼的人!
我想问的是,通晓多学科就真的是很牛逼吗?听书真的可以让你通晓多学科领域吗?
关于“听书”,我能想到的唯一的好处就是一个字——快!
无疑,通过直接汲取别人的精华提炼可以让你迅速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接触到一个领域里的一些概念,让你跟别人交谈的过程中更有话题,看起来好像更聪明那么一点点,但真正内化吸收入自己的经验的尚不知晓,说到底你也不过是做了一些信息的存储工作,而在这个信息时代AI已经可以做到了。
这类人有一个通病,也是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急功近利,就连在阅读上他们也想找捷径,有望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殊不知,得不偿失啊。
当然,我这里对“听书”这一行为并不是全盘否定,你完全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和筛选好书,但如果它已经成为你主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那你或许是该反思了。
这也就说明了,每个人对阅读的“高效”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理解需求不一样,那采取的方式方法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像我那位朋友就认为“听书”简直不要太棒!)
那我个人以为的“高效阅读”,
一方面、是否有助于三观的形成和完善;
另一方面、有无落实行动,给生活带来些变化。
我阅读完全基于两个出发点,
第一、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用性,即读之前,问自己我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哪方面的内容,它能为我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自不必多言。
当然,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三观会指导行动,行动后得来的经验又会反作用于三观;因为知晓这本书的价值,自然增加了读这本书的兴趣,因为对这本书感兴趣,所以会读的更加认真投入,那收效就会更大。
这是我理解和贯彻的“高效阅读”,如此,会让我一直读下去,沉浸在书的浩瀚宇宙中,乐此不疲。
二、“正确的学习姿势是怎样的?”
一提到“学习”,很多人就开始皱眉头犯嘀咕了,觉得“学习”是什么高大上的事,其实不然。
有着“台湾新闻界第一才子”美誉的金惟纯老先生谈到“修行”,说要“修细微,小事入修”。
什么意思?
就是你可以从任意一件小事上进行思考和学习。
可以从昨天发生的事上,从别人发生的事上,从书本里,从看见别人身上的某个闪光点开始,等等。
首先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把学习的视野放大,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你学习的对象;
其次,聚焦某一处某一点去学习,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保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势头,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长此以往,你会比别人胜出很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保持谦卑的学习态度。时常放空自己,保持空杯心态是一切学习的前提。
为什么有人读了很多书,思想观念却得不到更新迭代,或者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起色和变化呢?
对于这个现象,我有个大胆的猜测——这些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带入了太多的主观色彩。
书籍里承载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经验之谈,它就明明白白印刷在那里,对同样的语句,不同人的解读是不一样的,这里面就关乎到你在阅读过程中是怎样的一个心态。
若你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你在读的过程中会竭力把那些语句按照自己原有的想法去理解,你所摄取的信息都被反复地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了,到头来,你也不过就是在以自己所划定的圈子里打转,读书非但没让你收获包容和广博,反而是越来越极端和偏激了。
而若你是以作者为中心,抱持着虚心的求知态度,抛开自己去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理念,那你的收获定是巨大的,你的思想定会在迅速迭代中客观理性、包容开放和日趋成熟。
记住,谦虚是一切学习的前提!
三、“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第一点,
你认为怎样才叫“过好这一生”?
是想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还是名利双收、引得众人艳羡?
如果是这样的,那我劝你还是把“听道理”的时间用来钻研如何赚钱、如何被别人看见吧,那样可能更容易达到你的心理预期。
诚然,读书并不能给我们直接带来这些外在的表面的物质好处(除非你是做知识付费的,当然这也未尝不可哦),但若你按着上述的理念去阅读,书籍着实可以为你打开一个超乎你所能想象的广博的精神乐园,你会在其中恣意的畅游,会对一些事情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不至于被世俗被他人牵着鼻子走——干大多数人做的或别人要求你做的事,你就像水一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过好这一生。
就像古典老师说的,“那现在和纠结的很多问题,比如说你要选择什么工作,在哪里居住,在关系里,你要如何处理?你最终想成为谁?你的优势是什么,该怎么定位自己?怎么才算工作生活平衡?这些问题,本质都不是你听课、学习能回答的问题,你只能通过体验和历练来回答。知识只有和自己生命体验在一起,才会在那些真正的价值判断上给你支撑。这需要你体验,确认,感受。这个和所有的知识都没关系,但是能从你的阅读里找到触动点,这些东西,就必须你自己找,自己读,自己悟。高人给你解读下,再多感悟,也是他的价值观,不是你的。你自己,还是要找到你自己的信的东西。”
“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真是一个劳心费神的问题,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想必正处于迷茫焦躁中,对生活境遇不满而又无可奈何。
“读书真的有用吗?”
“我看那些不读书的人不照样也过得挺好的?”
“一天到晚把‘成长’挂在嘴边,我又比别人好在哪里了呢?”
我也曾在某个时段某个人生际遇下提出过这些问题,产生过犹疑。
还是希望大家调整好心态,不要将读书学习功利化,静下来,在一个午后,为自己沏上一杯茶,拿起一本经典穿越时空和圣人对话,享受浮华世界里的片刻安宁和美好。逐渐地,慢慢地,这些问题都会在你的心中散去...你会更接近于你自己。
以上是我个人的在学习过程中的对于“学习”本身的一些看法,关于学习我也才刚刚起步,仍在探索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信日后我会有更多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