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务员的离职,似乎很容易成为社会热点。不论是几年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文艺版辞职信还是目前被热议的小贝老师。离开体制,是决心也是勇气,只是在我看来,这勇气总是带着那么一点悲情,不似从此仗剑天涯般的决绝和潇洒。
体制是什么,对于有一些人来讲,爱不上,又离不开。体制内首要是安稳,工作几年,熟络之后,即便停止成长,也总有你的位置。赚不了大钱,非能达济天下,紧一紧也能糊着小家的口。谨小慎微,没什么差池,熬一熬也能顺利退休。退休后,五险一金,老有所依,且不论岁月是否静好,反正现世安稳是够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金饭碗”吧,忽略掉材质,不容易摔烂倒是真的。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极少有人能有这样的勇气离开体制,把这安稳的一切还给体制,跳进另一段不确定的人生。对!体制大部分时候给人的感觉都是确定的。毕竟在这个体制内,我们经历了父辈们从朝九晚五到光荣退休这条清晰可重复的生命线。这样确定和安稳的人生,恰恰是父辈们对我们最好的祝福和期待啊!面对这样的期待,我们又怎么忍心离开。当然,更重要的应该还是人向舒适区的缴械投降。
可是人总是矛盾的,喜欢安全感又渴望自由。向往现世安稳,又囿于固定的收入,养家养孩儿养自己,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让不少年轻人对不确定的明天望而却步。于是乎,这场关于体制内的告别除了悲情,还有不少的埋怨。就像奶茶的歌里唱的,“我对你付出的青春这么多年”,换来的却不是我渴望的成全。
有时我也常常在自己的内心演出戏,如果有一天我离职了,当天晚上我会在这个公众号上写下一篇什么样的离职信和过去的自己告别呢?打过腹稿吗?说实话不止一次。直到今天,直到此刻,我认真地回忆那些腹稿,好像都是围绕感谢和期待来谈的。
我在这个岗位上待了九年,欣喜于自己这九年的成长和蜕变。从渴望向外博取关注,到越来越喜欢向内认知。从希望融入,到喧闹处,更喜欢远远地学习,是择善而从,亦是见贤思齐。无论喧闹还是独处,都能和自己相处。越来越喜欢尝试和挑战,越来越执迷于学习新知识,这些都是九年前的自己所不曾有的。
即便有一天到了告别的时候,我想那一定是因为我要开始另一段充满不确定的人生。我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正是这段体制内的教育经历,成就了一个更勇敢地自己。尽管它有着诸多的不如意,尽管我有时也会自嘲,可是不可否认,它带给我的成长在我整个生命中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谢这段令我每每忆起,都备感骄傲的经历。期待另一段不确定地,充满了未知和挑战的生活。
这段离开体制的内心戏,很丰富,却是实言。我没有为它付出青春这么多年,而是它成全了我未来人生的碧海云天。
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告别的时刻,一定不是黯然离场,情分尽失,而是华丽转身,顺势而为!
so ,和体制相比,队友更重要,体验更重要,成长更重要。停止再生长,到哪里都是舒适区。持续再成长,在哪里都是冒险地。
ps:出差归来,一进班收获了如雷的掌声和满眼的欣喜!那一刻,有些明白,什么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样被人念着的人生,可不就是我暮年往事里永远皎洁的白月光。所谓分手见人品,有一天即便我们结束了这段亲密关系,我可以笑着自嘲,但却不会贸然评价,因为否定这段经历,就是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