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差不多一整个星期读完了郦波的《五百年来王阳明》,被书中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
对于这本书,怎么说呢,我从最开始被王阳明的心学吸引,到后面真的是被书中的故事吸引。甚至在读到最后,王阳明因为身体等原因想辞职回家被多次阻挠,以及在回家途中感觉到自己即将离去,说的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时候,真的是泪奔。
这样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真的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体制中的贼难上加难。”
他一个文人带兵剿匪,真的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于心学的修炼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形成了系统的心学(自百死千难中来),尤其是把“知行合一”的“一”——“致良知”真真正正落到了实处。
可是,最后确是带着一身的病和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当然,这是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是这样的,对王阳明来说,他没有感到任何遗憾,因为他“此心光明”)。但是,他应该也是对现实社会有一种“无力感”吧?
郦波教授说:我们讲历史,不是为了茶余饭后以作谈资,虽然我们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我们讲历史不能停留在对那些传奇故事的猎奇上。
他还说:“我们讲阳明心学,讲阳明先生,不只是因为他伟大。在个人层面上,他可以让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他可以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心。在族群层面上,他可以让我们反思历史,追慕先贤,获得中华民族超越时空不断进取的巨大力量。”
“信息太多可能会挤压一个人精神的空间。当自己精神的空间越来越萎缩,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灵魂就沉沦了、迷失了,就找不到了。”……
学习心学,也许真的会有很多人把自己修炼得“心外无物”,也学到了“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
但我读得心里沉甸甸的,“相信“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王阳明,他的伟大灵魂和人生智慧,将永远诗意地栖居在我们这片神州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