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周三 晴
理智的爱
上午下课时,黄薇拿着一根跳绳走进办公室,说:“江老师,能帮我把跳绳解一下吗?”我一看,跳绳明明很松散地缠在一起,很容易解开的。此时,如果我拿过这根跳绳帮她解开的话,她会很愉快地说声“谢谢老师”,而我也会在孩子心目中加深“和蔼可亲”的印象,可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吗?我“和蔼可亲”的印象与孩子的成长孰轻孰重?
“自己解。”我冷静地说。
她一听,愣了一下,转身准备离开。
“回来。”她又转过身来。
“我看着你解。找到绳子的一头穿过去。”
她拿起跳绳按我说的去解,一会儿就解开了。她高兴地说:“解开了!”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
“你看,这不是很好吗?遇到问题一定要首先想办法自己解决,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知道吗?”她点点头开开心心地出去了。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包办,这只会阻碍孩子的成长。理智的爱应该是放手让孩子在不断的实践中使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音乐老师曾几次跟我说:“你们班很有几个孩子有公主病。上课铃响了,孩子两手插在口袋里走进教室,后面大人背着书包跟进来。也不管教室里有没有老师,把孩子的文具、书本拿出来摆好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我也经常看到一些家长把孩子的书本文具摆好才走,生怕孩子自己不会拿。你越是怕他/她不会拿,越不给他/她拿的机会,他/她就越不会拿,越不想拿。平时经常有孩子说找不到作业本了(其实作业本就在书包里),还推卸责任,说大人没有放到书包里。这些孩子就是因为指望着大人帮他/她整理书包,所以他/她才不关心自己的作业本带没带,或者是放哪儿了。这样下去,孩子就会形成学习不是他/她自己的事的观念,就没有责任感了。
我们要多“袖手旁观”,把动手的机会让给孩子,我们就做个指导者、引路人就好。
(呵呵,感觉自己每天在这自说自话,啰里啰嗦,是不是有种好为人师的感觉。就当做自我疗愈吧。每天看似轻松愉悦的文字背后,有谁知道自己承受着多少的辛酸。感觉每天晚上,台灯下的自己就像一只飞了一天才归巢的鸟儿,梳理着杂乱的羽毛,等待明天的再次起航……)
今天再次读到史铁生的这段话,颇以为然,录以为记:
“生病的经验就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明白不咳嗽的嗓子多么舒服。刚坐上轮椅时,我总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才明白端坐的日子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的时光。后来我终于明白,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个‘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