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金庸先生去世,我很有感触,因为我小时候总是跑到书店,去看金庸先生旁边古龙先生写的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碧血洗银枪…金庸先生去世那天,一大堆感慨的文章出来,可以感受到先生的影响力,不过这些文章的标题有点扯——金庸去世了,我们都老了。
今天先不说先生走了我们老了这个逻辑的问题,单凭说我们老了,我就觉得不对了,因为我发现我们90后做决策,依然具有浓烈的青春气息。可能你没这么觉得,那也只是因为你需要做决策的机会真的很少。
决策——面对无法判断优劣的选项时,你需要做一个决定
可以说这二十多年来,我们基本就干了一件事,就是读书。但读不读书不是你自己决定的,都是父母推着必须干的,所以不算你的决策。而双十一剁不剁手、晚餐吃什么、去哪里度假……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且基本都有着明显的优劣之分,所以也不能属于决策。那目前我们决策过的事情,大概就是选专业、选工作、选男女朋友、选配偶等事情。
机会很少,所以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在“决策”上依然是个新手,一辈子摸着石头过河,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然后说:这就是命,一切皆有定数。
如果命运早在人出生时就定下来了,那任何人都没有努力的必要。但显然,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决策,主宰自己的人生。
请先改掉:要不“干”,要不“不干”的幼稚方法
在干与不干之间,其实有很多选择。我举个例子,给你提供一下思路:老江湖受邀去应酬,他直接拒绝(不干)就是不给面子,但答应(干)呢,自己本来想做的事情就泡汤了。最后他决定在中途冒个泡,没过多久,就称有重要的事情要先走了。
所以我要告诉你的第一个决策方法,是——
增加新的选项
有一天,我以前公司的领导找到我,说他现在在一家大公司,问我要不要再跟他大干一场,我没有直接说干或不干,一直听着,过两天我就到他公司看看,逛逛总是没坏的。
但无论我最后决定去不去他的公司,他提供给我的,是一个新的选工作的思路,我提取了两份工作的特征,给自己开拓了一个新的选项,下面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我现在的A工作,属于一个增长趋势的行业,但公司规模大,导致分工明确,基本很难让我全面发展,而且没有明显的业绩,需要时间的沉淀,沉淀过程中工资较低,但沉淀成功后会是指数增长,无论是留在公司当高层或以大公司为跳板跳槽都是不错的选择。
前领导推荐我的B工作,稳定无增长行业,公司规模一样很大甚至更大,但只要业绩好,马上可以晋升,不需要沉淀,工资由业绩决定,一般比A工作收入高,呈线性增长态势,往管理层发展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我结合A、B两份工作的优劣,大胆地增加了这么一个选项:行业趋势利好、创业公司、工资以指数增长的工作。社会上岗位很多,完全是存在这样的一个岗位的啊,只是人在很多时候,只会看到眼前仅有的两个选项。
所以我的秘诀是,总结提取两个选项中各自的优劣,可以把这些优劣用一张小便签写下来,根据这些优劣尽可能组合成更多的选项,你会发现很多意外的惊喜。
增加新选项还有一个你可以考虑进去的因素:给自己上一份保险。
当我要换工作时,不会毅然辞掉原来的工作再去寻找新的机会,而是保留现有的保障,去观察去尝试,以免一时意气用事却没有回头路可走。在其他决策时,同样可以给自己上保险。
现在,你有很多选项了,最后还是得选一个的,怎么选呢?
以下4个步骤:并列摊开、寻求建议、根据价值观、三个10原则。
1.并列摊开:把所有的选项并列摊开在桌上,或贴在墙上,一起看。
你可以想象,在跳水、冰上舞蹈等严肃的比赛上,由于选手逐一轮流表演,评委根本无法记住每一位选手的表现,评分又非常主观(习惯性参照上一位选手来评分),结果往往会出现偏差。你也一定经历过类似口语、演讲等考试,学生一个一个进去展示,老师的评分也无法真实判断出哪位学生就比哪位学生优秀。
而当一个一个选项在你面前轮流出现,你会比老师和奥运评委有更加专业的判断吗?比赛无法让选手同时进行表演获得评分,但你可以把选项同时展现在你的面前,而且你完全不需要着急,冷静地去分析优劣。这一点你一定可以做到。
2.寻求建议:找到熟悉你的朋友,和熟悉选项内容的朋友,向他们寻求建议。
熟悉你的朋友知道你的性格、做事的习惯,还可能可以判断出你在某件事情上独有天赋。
而向熟悉选项内容的朋友寻求建议,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建议。
当你不知道去大公司好,还是去小公司好的时候,熟悉你的朋友了解你不能忍受无聊,但能接受煎熬,则你可能适合去创业公司,但不能论断,你还得了解创业公司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有朋友了解创业公司的实际情况:也需要你忍受无聊,可能你也不一定适合去创业公司,证明你还需要更多的判断依据。
尽可能收集熟悉你的、熟悉选项内容的朋友的建议,你就越容易做正确的判断。
3.根据价值观:你需要选择符合你价值观的选项。
如果一件事,你不认为是对的,或你认为没有做的意义,则优先排除在外。当不同的选项优劣相当接近时,你应该选择更符合你价值观的那个。你需要不断去剖析自己的内心——你的人生希望收获什么。
4.三个10原则:假设你已经选择了A选项,10分钟后你会怎样或怎么想?10个月后呢?10年后呢?
今天,我已经毕业了,但还请自己回到选专业之前的时刻——我非常纠结。现在,我假想我选择了英语专业。
10分钟后,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终于定下来了,不需要再纠结下去,这种纠结足以让人窒息,我很庆幸我终于决定下来了,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
10个月后,我在读大一,我感受到了压力——身边的同学都在拼命背单词,我可以选择转专业,也是仅有的一次机会,但我决定熬着吧,一定要拿到专四和专八的证书;
10年过去了,我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场总监,我在职场上拼杀多年,专业能力不差,但引领我过关斩将的,是10年前决定学习的英语,英语是一项实用的工具,感谢10年前的决定。原来我一直这么英明,哈哈。
三个10原则,是我做决策的重要原则,能够让我马上设身处地进行假想。在我们很多具有青春气息的决策中,常常只考虑当下,我小时候要妈妈给我玩电脑,妈妈要是答应,我当时就能玩,要是不答应,我当时就不能玩。但妈妈考虑的是三个10原则,10分钟后,我会玩得开心;10个月后,我可能因为沉迷游戏,考试很糟糕;10年后,我可能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中年,终日浑浑噩噩。出于这个假想,妈妈决定不让我玩游戏。
你也可以马上尝试回想以前的一次决策,10分钟、10个月、10年……一定很有趣,又会非常惊讶。如果你发现以前的决策错了,你需要分析原因,其中,我告诉你一个重要的决策原则——
根据基础比率完成决策
有研究表明,当一件事有80%的人曾经失败过,则你也有80%几率失败。我没有向你传播负能量,你需要面对一个事实:自己很可能就不比别人强。
人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力量能改变一切,我就是那自负的一员。我性格内敛,不善交际,却偏要去当销售员,因为我认为人定胜天,结果确实有些好转——话比以前多了,更懂得找到话题和切入时机,但最多只成为了众多平凡的销售员之一。我被困在“基础比率”里面了。
事实上,你需要收集更多的情报,得出一个基础比率,作为你决策的依据。如果你有着一般人的水准,而这件事有80%成功的历史,则你也有80%的概率成功;但如果你比别人更有天赋,假设你热衷于篮球,同时你的体格强健,身手敏捷,反应迅速,在平均10000个人只有1人能成为职业球员的情况下,你成功的概率则可能从0.01%提升到1%,不能说你就应该去当职业球员,就能成为中国的乔丹,但起码证明你比别人更有资本去选择成为职业球员。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我们也不必为未来的事情担忧,因为我们有科学的决策方法。虽然未来有无限种可能,但至少我们可以控制好正确的大方向,尽管在黑夜也不会与理想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