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很多大事,我相信每个人都不拒绝想把自己的人生活通透、活自在。但是漫漫人生路,遇到很多人与事,人就开始想多了,就开始犹豫不决了。
比如万事都要准备妥当,保证万无一失,最好零失误;在意别人的眼光,不想被人找出问题,不想被人指指点点;喜欢单打独斗,喜欢“一条龙服务”,自己就是“不求人”的野生代言人;非常拼,拼不到倾家荡产,但是多数尝过遍体鳞伤的滋味……
如果是在听别人的故事,我们多半会这样开导:
这个世界上100%会发生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死亡。没有万无一失,只有相对的安全。在安全范围里,我们大胆做就好了,结果顺其自然就好了。
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用别人的眼光衡量自己,那不是用别人的尺子卡自己吗?疼得是自己啊。
得会求人。自己什么都扛着,别人不一定当你是雷锋。每个人都忙碌得很,别人不一定看到你的闪光点,而且很可能因为你没有及时正确表达自己,还会被别人误解。
要学会爱自己。累坏了身体,就失去了革命的本钱;累坏了心,丧失了斗志,那岂不是CPU受损?损失太大了!
说得真好!开导得了别人,那自己呢?
《想太多,干不了大事:9个习惯摆脱犹豫不决》这本书提供了9个习惯建议,作者说:不用全盘皆收,能够做到其中一两项也会成功。
习惯1:先做再说
现代社会信息丰富,想做个菜,只要拿出手机上网一搜就立马拥有,文字版的、视频版的,南方口味版、北方口味版,信手拈来;物质富裕,想要的东西,可以去商超、可以网购,甚至海淘,只要你想,你就可以拥有。但是人们却更容易不安、焦虑、不快乐。
人们会担忧工作被替代、担忧孩子的补习没有隔壁邻居家孩子多、担忧自己会衰老或者过劳死、担忧爱人出轨……这种担心未来可能发生不好的事,并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想象和预期的“预期性不安”,会让人越想越不安,越不安越会想它。尤其这个消费社会越来越擅长销售“焦虑”,每个人像个陀螺,被无形的鞭子抽着,越转越快,越转越容易脱离,越容易脱离越会狠狠抓住不想被甩出局,陷入恶性循环。
有一个方法可以平衡“预期性不安”,那就是懂得止损,提前想好自己能够接受的止损点。止损的好处就是能够清楚知道损失的量或者程度,一旦预设损失,后期如果发生,心理承受度高,也容易释怀。
这个世界上没有零风险的事情,不必“万无一失”,掌握“基本安全”就足够了。在安全范畴里,干就完了!
习惯2:只做能力所及的事
在“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里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肯定是选择“事半功倍”。没有人愿意一直播种却收获寥寥的。
怎么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呢?首先得“带劲儿”,自己有心劲儿做事。如果能够做喜欢的工作,并且是自己擅长的内容,活少钱多离家近,你的动力是不是足足的?那种做事的感觉,就是带劲儿的,发个朋友圈都是欢天喜地的凡尔赛体。所以说,每个人做事的正向动机越足,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怎么样才能做到“带劲儿”呢?
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还有一个月高考,你是一个平时英语可以考130分(满分150分),物理50分(满分100分),这个时候,你会选择重点复习英语还是物理呢?理性的人会选择英语。英语可以达到这个分数,大概率是喜欢这门学科的,并且也是擅长,在不多的时间里突击一下,提高分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所谓带劲儿的做事,就是要从“喜欢”和“办得到”的事情入手,这样的做事顺序,更容易获得做事的“成就感”,也就是做事的动力或者动机。
习惯3:学会求人
人的生活大致要分成三大块:生活、工作、朋友圈。很多人有生活有工作,却没有朋友圈。为啥一定要有朋友圈呢?跟老公招架不能跟娘家人诉苦怎么办?闺蜜可以聊一聊;遇到纠纷需要专业帮助,专业的朋友可以请教一下;孩子的功课辅导出现了问题,妈妈圈里可以去取经。除了家人、亲人,朋友圈必不可少。
有些时候,我们不爱麻烦别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然后就自己扛下了所有。也有时候,我们觉得找人商量,降低了自我价值,是可耻的。现在不是“英雄主义”的时代,人们会被“乔峰”感动,却不会以他为导向。这个时代需要流通:信息需要流通、金钱需要流通、资源也需要流通。我们借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高远。多与人链接,多拜托别人,可以盘活自己的朋友圈,你可以帮别人,别人也可以帮你,尽可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从生理角度来讲,大脑的实用性受制于大脑输出想法或者观念的途径,也就是“输出回路”。大脑的容量,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问题在于“我们想不起来”,而不是大脑记不住,所以决定人的能力高低或者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如何制造出大脑输出的路径。
有一个好方法就是立flag,把你的目标告诉大家。一旦把目标化成语言,你就会有“言出必行”的动力。而且当你说出你的想法,你的朋友圈会给你资源支持、语言或者行动鼓励与监督等。举个简单的栗子,很多人在朋友圈发这样的征集:万能朋友圈,有XXXX资源的吗?这种群发也是在拜托人,而且大概率是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的。与其在网上搜索不知道来源与可靠性的资料,朋友圈的可信度与回复速度会更喜人一些。
习惯4:不做计划
这个标题可不是倡导“躺平”,而是在具备一定信息与准备的基础之下,不再事无巨细地做准备。因为这个世界除了变,一切都在改变。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就是随遇而安,以变应变,随机应变。
比如旅游,查好了交通路线、住宿、景点等大致信息即可,不必细致到A民宿比B民宿距离C景点近一公里。出门在外,计划不如变化快。遇到问题,迅速整理信息做出有利判断,及时调整即可。更何况,出乎意料或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习惯5:一定要休假
英国有句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只学习,不玩耍,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这话让我想起一位专注“能量管理”的教练说过的话:身体累了想休息,心理累了想补偿。常见的心理性补偿行为有:吃、晚睡、刷手机、买买买。这种补偿性行为过程甚至不快乐,给人带来的能量甚至更低。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精神奕奕、身体健康、博学多才、与人谈笑风生、事业风生水起。但是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
为了考试晚上不睡,为了升职加薪放弃年假,为了读书打卡而熬夜读书,殊不知,这些可能都是“欲速则不达”的事情。人类记忆新事物时,会将之暂存在大脑的海马体,然后再传送到大脑皮质形成记忆;而大脑科学的研究也证明,睡眠对稳固记忆非常有帮助。也就是说,如果读再多的书,没有充足的睡眠,书可能就白读了。身体累了,别绷着,躺下睡一觉,休息好了,精神好了再做事情,头脑神清气爽,打着瞌睡2个小时没看完的书,清醒的时候只需要20分钟,这就是清醒的效率。
当然休息的方式不止睡眠一种。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去心仪的地方旅游,跟同频的朋友聊天,泡个舒服的澡,听会儿音乐,等等,都是让自己休息的方式。如果压力很大,不妨让自己停下里,什么也不做,无所事事起来。渐渐地你就会停止胡思乱想,慢慢地你会再次思考做什么,这样扰乱你心境的不安、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会慢慢平复,逐渐转变为对生命的欲望,你可以重新出发了!
习惯6:习惯失败,享受失败
这个习惯说得容易做起来挺难的,尤其是对成年人。因为太想赢。
失败是成功之母,量变会引发质变,这样看来,失败是大概率事件,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输是理所应当的,赢是因为幸运。如果能够洒脱起来,觉得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再来几遍,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摔倒了,爬起来再走,在不自知的时候,竟然能够跑了。我们需要小孩子的这种钝感力。
每个人都会失败,也会多次失败,我们得学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其实失败不是因为自己没用,而是用错了方法,我们需要累积某方面的能力。另外,我们需要锻炼心脏的抗压能力,就像健身的人锻炼肌肉力量一样。我们得多历练,在生活的千锤百炼里依然热爱如初,对鸡零狗碎的生活依然怀抱热情,那你就是内心有力量的人!
习惯7:绝不对自己喜欢的事说“算了”!
非常喜欢雪佛兰的依据广告语“热爱我的热爱”,就像泰戈尔说的“We live in this world when we love it.”生活不是选择,而是热爱,唯有热爱,方能抵御岁月漫长。
梦想不放弃,我们永远是那个追风少年!
习惯8:找一个有能力的人,模仿他
这个可以算是role model的力量吧。想变成什么样子的人,就找一个这样的人,去模仿他。在模仿中创新。
告诉一个小孩子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可是“勇敢”是什么呢?可以将抽象形象具体化——给他介绍蜘蛛侠。当他开始喜欢蜘蛛侠,在模仿蜘蛛侠的过程中,他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行侠仗义”“见义勇为”,我相信等孩子长大了,他会有自己更独特的见识与见解。
习惯9:任何事都有成功模式,找出来
新东方曾经送出好多孩子出国留学,凭的就是新东方摸索出了能够出国留学的成功模式。这个模式跟孩子的才华不是特别相关,所以想要成功,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情,找出想成功的方面的成功模式,大概率是会成功的。
不要太在意失败,别自己拖自己后腿。锁定自己的薄弱环节,努力提升之,相信距离成功不远矣。
90%的事情,10分钟之内都能做决定。瞻前顾后,裹足不前,只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招来拦路虎。想要活通透活自在,就不能够在犹豫不决的云里雾里想太多。大刀阔斧砍断犹豫,大步流星走出迷雾,所以,不论你选择哪个或者哪些习惯开始改变,都是在向犹豫不决say NO!只要开始行动了,你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