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学家和一个科学家,不好好的搞科研,非要往畅销书队伍里挤,合作写了本《刻意练习》,果然卖的特别火。我依稀记得十多年前有本《学习的革命》也曾有此盛况,我身边的人当时几乎人手一本,可现在这本书早已不见了踪迹。估计《刻意练习》也难逃红极一时后被遗忘的命运,因为它不是经典,之所以不是经典,正是因为它畅销,只不过是本按照工具书的套路写就的长篇文章而已。
一、推翻一个流行观念
本书一上来就矛头直指“一万小时定律”,并且强调:“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并且指出该定律的荒谬之处。虽然我没有看过《异类》这本书,但我想作者必然不是告诉人们,将一件事机械的重复一万遍就能成为大师,如果是,《异类》的作者和读者脑子肯定都有问题。不过,畅销书的开头都有颠覆读者大脑的固有模式,所以《刻意练习》的开篇就给发热的头脑泼冷水,并无不妥之处。
二、创造一个新词汇
推翻别人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站的稳,为了彰显“刻意练习”与“刻苦练习”的决定性差异,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创造了一个“心里表征”的名词,并多次重复使用。“我们开始把自己对心理表征的解释视为本书的主旨,没有它,本书的其他内容都将无法成立。”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种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书中关于心理表征的概念表述。
如此专业的心理学语言,对于读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读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写得把自己变优秀的方法,而非获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所以,我以为接下来的内容作者会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心理表征,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得到它。
可是除了简单的提了个蒙娜丽莎画像的例子之外,话题一下子就转到心理表征在培养杰出人物中的重要性了。“如果只是培养普通的技能,没有心理表征这回事。”我的天哪!我肯定自己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可能是杰出人物,难道我之前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全都浪费了吗?
三、偷换了两个概念
一种观点要实现破旧立新标新立异的目的,偷换概念是最容易走的捷径。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文章多不胜数,无数的文人墨客对短短的五千字从各个角度作各种不同的理解,仅就“盗”这个概念就有大大小小十几种解释,其中自然有歪解曲解者。由此看来,偷换概念是古已有之的文人吃饭本领。
本书中“意志力根本不存在”这句话实实在在吓了我一跳,因为我从小就被教育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因为已经在这本书上耗费了好多时间,生怕对不起已逝的时光,只好继续读下去,才明白作者是生生的将“意志力”往“天生才华”的错误思想上靠。继而作者强调“信念十分重要”,可在我的概念中,意志力就是坚守信念永不言败之意,不晓得我和作者到底是谁偷了谁的概念。
“最好不要把智商与天生的智力等同起来”,作者用这样小心翼翼的一句话,就把智商的概念偷偷换掉了,要知道在心理学领域,智商就是智力商数。
为了说明练习时间比智商更重要,作者不惜牺牲科研人员必备的严谨精神,竟然采用了推测性态度:智商较低的精英棋手往往练习得更多一些,这使得他们的棋艺得到了精进,从而比同是精英棋手的智商稍高一些的人棋艺略高一些。在这里又变相承认“智商”就是天生的智力。
四、列举无数个名人的成功实例
空洞的说教总是没有事实更有说服力,本书与普通的工具类书籍毫无二致的运用了这一方法,只不过运用的太过泛滥,几乎导致本书成为一本名人励志故事,而且所举事例大多太过久远,对现代读者的激励作用想必不会明显。霍去病与贺龙谁更能激活我们保家卫国的热血?前者更像个传说,而后者仿佛正奔跑在我们前方。
不过作者怀疑莫扎特6岁所作曲子可能出自其父亲之手,这倒是符合科学家的质疑精神。
五、借用他人的成功经验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父母以好玩的方式向孩子介绍某一领域或行业;第二阶段,变得认真,保护兴趣和动机,同时培养技能和养成习惯;第三阶段,全力投入,寻找最好的导师或学校指导自己的练习;第四阶段,开拓创新,在各自领域工作很长时间已经成为杰出人物之后,再开始开辟新的天地。
这种方法既安全,因为实践已经证明了他人经验的正确性,又占便宜,因为可以增加书本的厚度,购买者不会因为书的“份量”不够而抱怨不菲的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