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越来越多,意义越来越少
信息如梦如幻,如同幽灵。互联网时代我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唾手可得,各类搜索引擎可以让你几毫秒内获得无数答案,与此同时,我们被淹没在了“信息的海洋”。每个人似乎拥有更多如同君王,而实实在在的感受却是,然并卵。
所以我们的时代丰富而有贫瘠,飞速发展而又迷失错乱,感觉哪里不对?是啊,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感觉到这样的撕裂,但究竟哪儿不对呢……生活只给了我们几秒钟的思考时间,“您好,开往***”车来了,拉你回到了“现实”,于是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西部世界中的机器人,是不是有这样似曾相识的场面?
还有些生动有趣的语句和故事:
请慢下来,等一等我们的精神和灵魂。
这就像你蹲下身来埋上一颗树苗,而它长得如此之快,你还没来得及起身,它已经淹没了整个村庄。
…
我们之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思考,日复一日地思考。他们在反复思考和实践,从而得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当我读到类似的观点时,也总是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共鸣和沉醉,真的很美妙的经验,如同心底深处某些疑惑被击中,沉思被唤醒,观念被认同!
2
被淹没的思考?请先画好轮廓
且慢!
然后呢!
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满足感,带着一个似是而非的虚幻感受,继续行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洪流中,偶尔与人谈起最近的感悟会采用这样的句式: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电影…,超级好看!怎么个好看啊?你等等,我把链接给你!”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事实上,他们是对的,他们所讲的道理、观点、事实再清晰,都只是他们的,我们沿着思路追寻,也不过是跟着再走了几步。这是一个听起来很朴素的道理。我们心底被击中的感觉是开启思考的重要节点,我们唯一要做的,不是赶紧摘抄甚至复制和收藏——可以做摘抄和收藏,但那不是第一要务。第一要务是,思考,并且用很多方法和工具帮助思考。
这就是很多写作者幸运的地方,他们通过写作组织语言,更重要的是训练思考——当然,或许他们的幸运本身就来自写作的习惯和爱好。
人脑的机制并没有完全被揭示,但至少我们可以从实践中感受到: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是需要借助语言(教是最好的学),纸笔,键盘…等工具的,我们一边用各种方式记录自己的思绪,一边继续往前、往后、往各个维度探索。
是的,我要说的就是这个,真正的思考,而不是记录、背诵,当然我们也需要记录和背诵,但我们要先有思考,先有思路,先有框架,然后我们从外界来的知识才能往里面填充,被我们吸收、理解、领悟!
请画好房子的设计图,至少要有大概的轮廓——大多数时候我们只需要画好轮廓,然后拿着材料放在合适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对最初的设计进行修改,这都是好现象。
这才是真正我们的房子,我们的知识。我们分析、论证、思考,探索背后的真理,写成一篇文章。然后带着巨大的满足感,内心也仿佛充实了不少。
3
请回到生活,让知行合一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你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你不仅感受到在知识海洋遨游的畅快,还拥有了自己的知识宫殿,然而,你的心底被与日俱增的撕裂感困扰着,看的书越多,思考得越多,构建得越多,你越感受到巨大的空洞。
这就是少年王阳明的感受,说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了我想说什么,是的,知行合一。
人类创造了一个世界,在物质世界之上。每个人的精神在觉醒,思考能力在增强,科技的发展让丰富的知识无所不在,如同空气一样可以免费获得,但很多时候,多即是少,人们被淹没在这样的极大丰富里,迷失了方向。
有一个说法,叫“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我看来,行动是矮子,思想就极难成为巨人,知和行,其实是一对,他们不可分割,正如光和影,上和下,黑和白。
所以很简单,去构建以真正拥有知识,它看似有限实则延展无穷,去感受以寻找到其意义,找到学习背后的强大动力,最重要的是,去践行,去解决问题,去把你的所知、所得、所感深深地刻进你的生活里,你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