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年,特别流行念叨原生家庭的影响,几乎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成年后,内心的黑洞与父母之间的关联。
前段时间联系上了一个发小,多年未见,情谊还在,经常一起聊聊天。我对她的近况并不熟悉。从谈话中感觉她很焦虑,尤其对钱。经常跟我说,她有房贷,孩子还小,水果又涨价了,两年没去商场买衣服,最多去给孩子买双鞋,三百多块钱呢。
起初我以为她收入很低,后来无意中了解到她的家庭收入,绝对已经达到大城市中产阶级水平。
我忍不住说:“像你这样的收入都焦虑,普通工薪族该怎么活啊。”
她有点不好意思,说:“我也总在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爱钱。主要是因为小时候穷怕了,现在赚钱再多,也不敢乱花。”
她小时候经常听到父母为钱吵架,所以现在结婚以后,从不让爱人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两人经济AA 制。尽管有时候不免冷漠,但她觉得真实的冷漠比虚伪的温情强,别一边甜言蜜语,一边惦记你的钱。
“你觉得钱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东西?”我问。
“当然。”她回答得很快,一秒钟都没耽误。然后疑惑地问:“我记得你家那时候也很穷啊?”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想过。
那时候,我父母是大型工矿企业的员工,比农村经济情况好一点,但也是家家户户都穷。每家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我家因为父母都是丧偶再婚重组家庭,孩子更多。
但我跟发小不同,我从没觉得自己家穷。
在发小不断跟我强调当年生活穷困的启发下,我的记忆一点点复苏。发现我父母跟她父母最大的不同是,她父母一言不合就哭穷,家里大小事情,只要有不如意不顺心,就归结为没钱。而印象中,我父母从没在我们面前说过“穷”字。
我妈手巧,带动了我大姐 ,用巧手装点家里的每一处。手工刺绣的门帘、枕套、电视机罩,勾花的茶杯垫、头巾、外套。还有我们穿的毛衣,是母亲用旧毛衣拆下来的线织成的,拼出很好看的图案。前两年看到米兰时装周秀场一件繁复的复古款毛衣,我心说,这不就是我小时候穿过的吗?
2
物质匮乏,并没有妨碍我们一天天长成“虚荣”的小孩。
至今记得童年最闪亮的日子,是有一年儿童节,我跟姐姐穿着小皮凉鞋走在路上。小孩脚长得快,没人舍得给孩子买皮凉鞋。我妈不知道使了什么招数,竟然用爸爸要扔的一双黑皮鞋,加上我们穿破的布鞋的底,制作了两双一片式牛皮凉鞋。
两个小孩一路上迎着叔叔阿姨的赞美与同龄小朋友的羡慕,那种富足的感觉,如今想起来还像大冷天正饿的时候,吃到一口软烂入味的咖喱牛腩。
我们在那样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出生于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却因为母亲的巧手,而早早地被满足了内心的渴望。成年后,不再需要想尽办法,去喂养胃口被饿得很大的虚荣。
二姐是我们学校最时髦的女生,我以穿她的二手衣为荣。她初中开始发育以后,我妈给她做的衣服,会刻意把腰收得细细的,选粉色或紫色的布料,夏天的衣服还会在领口做一个蝴蝶结。
二姐还经常把同学的漂亮衣服借回家,我妈当晚就比划着那件衣服,用报纸剪样,大身、领口、袖子,一点点比,一点点剪。第二天早晨,姐姐还衣服。我妈下班顺路,就去市场上找合适的布料,经常买回布头,有破损或污渍,很便宜。但成衣以后,都看不到了。最多三天,姐姐就穿新衣服去上学了,我也美滋滋地穿上她淘汰下来的某件衣服,袖口有蕾丝花边,领口有蝴蝶结。
我总觉得,一辈子没穿过裙子的母亲、喜欢黑白灰的母亲,心里其实住着一个小公主。她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满足我与姐姐青春期旺盛的审美需求与小小的虚荣心上。她给我们的审美教育是,美是不需要花费太多钱的,但一定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与巧思。
成年后,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很少购买奢侈品,也并不觉得背一只名包,自己就变得更美更自信。我心里没有那个“因为有钱,所以美丽”的黑洞。
我父亲的拿手好戏是用最便宜的食材做最美味的食物。印象最深的是一道名为“酥白肉”的菜。好吃到飞起。父亲得意洋洋,一直不告诉我们是用什么做的。成年后我才知道,它的原材料是猪油膘,对,就是市场上卖得最便宜的“板儿油”。
有一次,工厂福利社进了一批海鱼。因为运输路途长,鱼不新鲜了,卖得非常便宜。大多数人不敢买,不知道怎么吃。我爸大手一挥,买了好多斤,把家里所有的大盆小罐都拿去腌鱼了。鱼晒干以后,被收进储藏室。此后的一年,我家每个星期可以吃一次鱼,这在当时绝对非常奢侈。
一个同学来我家做客,对腌鱼赞不绝口,从此认定我家很有钱。大学以后,说起我们小时候都很穷,她说,你家不是啊,经常有鱼有肉的。
她不知道,那是因为我爸有一双回春手。
妈妈会做衣服,爱臭美;爸爸会做饭,是个吃货。成年以后,我才知道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孩子是多么幸运。
3
如果出生于普通家庭,父母是否会生活,是否愿意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追求无限的美,是否愿意在孩子的青春期,尽最大可能去满足他们,而不是打压他们对于美好生活所萌芽出的旺盛的虚荣心,决定了这个孩子是否会成长为一个具备审美、懂得生活,知道如何以最少的财富,去满足自己最为充足的安全感的人。
贫穷时期的审美,不是建立在有钱与奢侈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有心与情趣的基础上。
因为有钱,见过很多好东西,水到渠成地明白要善待自己,这个境界不难达到。真正难的是无论贫富,都不穷生活,从不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无知与粗糙,全部推给“没钱”。
这两个字背的锅,已经太多了。
回到原生家庭的话题。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倾向于每个家庭,都有补丁,所以每个人,其实都带着原生家庭的阴影长大成人。
在原生家庭各种问题中,父母情感失和与不懂生活,是最大的两块伤疤。同时,不懂生活的人,更容易情感失和。
教育的本质,是教一个人会生活。无论将来,你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结婚或者不结婚,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活,这是任何人没办法为你负责,也没办法替你完成的,甚至连钱都帮不了你。
一个人,年轻时要与他人相爱,中年时与生活相爱,晚年与智慧相爱。这些,不需要很多的钱,但需要有很多的精力、耐力以及好奇心。需要你对生活上瘾,不偷懒,不逃避,精心准备一饭一蔬,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当你做到这些,就不必担心会给孩子一个促狭的原生家庭,无论你是否能赚到很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