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澈艾缇
这一篇主要记录了华东地区教师备课会上第二日的内容。
远斌老师妙语连篇,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又发人深思。不管对华德福的了解和经验多少,深深浅浅,都有醍醐灌顶之刻。
远斌老师字字珠玑,除了讨论儿童观察的细节问题,还把”观察”、“感受”、“行动”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了教师团队、教师会、家长工作、夫妻关系等话题。由于话题零散,我做了一些整合——如果有没有记录到的欢迎大家在留言中补充!也欢迎大家在评论谈谈各自收获和感受。
一人与人之间
思考具有主观性,但观察是客观的。人与人的相处——不管老师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还是夫妻之间,想法不可能总是统一的。
心理学是唯一一个会认为两种观点都可能正确的学科。而这种情况,物理数学科学中不存在。而我们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总是有标准答案,长大后我们容易带着这种习惯步入生活。但事实上,生活并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就错。
比如常常有人问,蒙台梭利和华德福,哪种教育好?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回答。重要的要看问谁。意大利诞生了蒙台梭利,德国诞生了华德福。如果你问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哪种教育好?他们绝对有非常不同的看法。意大利艺术浪漫感情丰富、德国更加严谨刻板。蒙台梭利更重视秩序,华德福更加艺术化。他们用教育来补充自己文化、民族性格中所缺少的部分。
(*这部分让我想起一些问题:适合中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教育进行之前,是不是应该先对当下的整体特征有一个认识?“教育”应该是传承、发扬和补充,而不是闭门造车。然而,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也有千千万万种人,家庭与家庭之间也有不同的风格。如此看来,大国教育是不是更应该多样化呢?是否可以提供多种选择呢?)
二 老师与老师之间
以前在成华,刚刚建校时期,因为长时间的干活,取得成就的同时,大家也积累了一些怨气,人际关系也容易紧张。这时需要建立对话,比如共同做儿童研究;每个月每个人都有一些时间与高层进行对话——关心每个老师的精神生活、经济物质、生活的品质。
有人问,怎样培养人?
关心人才是培养人。
华德福学校可以建立工会,给老师们补贴,比如结婚补贴、生孩子补贴,生日节日的福利等等等等。(我记得一年前南京华德福幼儿教师培训上,在户外设计课,远斌老师讲到不要花很多钱在户外设施上,一来,从大自然里可以找到很多免费又有艺术性的玩具(比人造玩具玩法更多),二来有钱应该多发给老师们,全场掌声雷动……)
现在:请问大家,开会最晚是到几点?
全世界华德福学校每周四雷打不动的教师会议,相比传统公司企业的会议,更看重合作和集体精神。也因此,很多时候难以拍板,经常耗费很长时间。
远斌老师说他们以前开到过十二点。结果是有人摔门而去,有人郁闷,有人无言。
远斌老师提出一个建议:在会议开始时,先制定出有效的负责人,然后再讨论,最后由负责人决定方案。再选一个人跟进这个工作——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效率和行动力。避免讨论某个事,会议漫长而无效率,并且忘了这件事到底由谁去做、谁负责。
关于开会,我记下了以下几个小tips:
1、讨论任何问题,先讨论出谁负责,谁带领大家回顾,谁来跟进……效率就会高的多。
2、提建议,要说“可以怎么做”,而不是“别怎么做”。
3、把你的建议像礼物一样放到中间。
4、开会第一步,先分享感受——先说好都而感受,营造一个温暖友好的氛围。
5、最后定人、时间和内容,下一次开会再接着继续追踪和反馈,继续深入。
主配班之间,每日结束时在一起回顾当天、讨论各自的感受、以及哪里需要调整。如果两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和调整方案,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协商:那要不要先试一试我的?或者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决定。最考验老师的,是孩子挑战你的时候。而不是孩子特别好带的时候。(公司同样)允许自己犯错,也允许他人犯错,没有人是神,否则没有人敢尝试,也不敢面对错误了。
而会议上,学会倾听也很重要。尤其是重要的人物或领导,应要先让大家分享,否则他们一讲完,大家就不再敢发言了。
与家长面谈时,老师也是,头三十分钟都在问问题,这样可以从妈妈或爸爸的眼睛去看这个孩子,从“心”沟通。
三 与家长的沟通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5+2=0?
其实现在更多是5+2<0。意思是上学五天,状态刚调整好,结果周末过两天,又混乱了。老师们下周一接手,结果发现孩子状态甚至还不如之前。
有的孩子,一开学没几天就发烧了,有点家长会问:为什么在家里好好的,来园里就发烧了?是不是园里没照顾好?结果往往是学校和家长在拔河。
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温暖且有节奏规律的生活,能让孩子的身体得到放松。其实这时的发烧,有时正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得到了疗愈。因为发烧也是身体变强的过程。(关于发烧的意义,推荐《病是教养出来的》这本书。)
有些妈妈,当你问她,她会说什么都挺好的。但其实你看到孩子在班里有一些反常表现,或总是做令人头疼的事。这时,可以问她:最近带孩子辛苦吗?而不是直接把种种问题讲给她——以免引起妈妈们的抗拒,认为你在评判她们。不要让人觉得她不是一个好妈妈/他不是一个好爸爸。传递出我们不会评价你,但是为了孩子,我们来讨论下具体可以做些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问题。把人智学去掉。如果是用挑剔指责的态度,妈妈会把自己做的不好的隐藏起来。
也可以分享你在观察中看的的种种现象,这也是家长们非常乐意听的。有些现象,能够引起父母的关注。对于种种现象我们可以像这样给出建议:可不可以来园时,走一些比较安静的路呀?可不可以回家爬楼梯?可不可以自己洗内衣?……面谈中,帮助父母制作一个新的时间表。并不断跟进,在下一次面谈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一次更新调整,让它真的产生实效。没有完成也没有关系,通过追踪和回顾,再一次制定新计划——如此,家长也能够感到放松,感觉到支持和关注。
如果老师们将二分之一的精力放在家长身上,可以省很多力。
但是如果孩子是保姆带的话,幼儿园就帮不到了。有时,可以告诉家长:很抱歉我们的能力不够。但你们可不可以像我们幼儿园的其他家长一样,为孩子做……事? 不是为我们做,而是为了孩子做。
这些在入园之前也可以谈好:我们会为你的“亲儿子”做什么,你们需要为你们的孩子做什么……
四 当代的孩子
当今,有太多的妈妈关心孩子的心理。但我们更要多问问孩子睡得好吗?吃的好吗?拉的好吗?
现在孩子睡觉时会动的非常多。因为他们的身体还是很紧张,没有真正放松。睡觉不安稳,很多孩子是因为头脑过载,血液系统充满整个脑部。这时孩子会出汗,踢被子。而我们头脑需要冷,这是死亡的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平静,并正确地呈像。
少动脑多动手,少思考多干活。睡眠改善了,饮食消化也会随之逐渐改善。
(因为物质世界总是有惯性,所以物质身体上的改变会慢一些。)
80后的孩子有了电视,90后有了电脑和互联网,00后有手机和wifi。环境导致现在的孩子发展都不太平衡,下面(物质身体)很弱,上面(头脑)很强。
这样的孩子很脆弱,很容易被挫折打倒。
这也是时代的症状。
过去的人更多的是下强上弱,身体发展的很好。就像一个不倒翁,很难被外界力量推倒。
体验教育在如今的教育中更少。
世界对孩子太多的说“不”——不许爬树,不许踩草坪,不许不许……所以现在的孩子自闭的也越来越多。
我们要做的,是有意识地让孩子的发展上下平衡起来。
在华德福的幼儿园中,在晨圈和手指谣、歌曲中都带给孩子们图景的真实,是因循自然规则的真实。但这种真实不是固化的,不是科学道理。它带着一些梦幻,像一片云,引领孩子们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五 回顾
远斌老师说:华德福的老师需要回归到现实。理想的世界只存在于精神。
参加培训和各种学习,可以一直活在理想世界。只有真心去办学校,就会活在现实中。很多华德福家庭是看到孩子长壮了,吃饭好了,情绪好了,才认可华德福这种教育理念。
很多华德福爱好者或者华德福老师常常忍不住会和他人推荐华德福教育。但这种推荐很容易产生误解。现在一搜索华德福,就会现“华德福是邪教吗”这种链接。有时我们还没有转化自己,就去和别人推销,别人在你身上看不到这种品质,很容易产生抗拒,理解的也是片面的。还是斯坦纳那句话,不要相信,去检验。
而当你去做的时候,别人自然就会看见。当你发生改变的时候,其他人也能感觉的到。
这一次的备课会,晚间分了两组:一组探讨教学分享,一组讨论了华德福幼儿园的管理。
在管理组我们互相了解到,由于现在各地都开始对幼儿园开展检查,而很多华德福幼儿园,都是在小区里家庭园的形式办的,面对检查,有一些幼儿园被关闭了。也有一些幼儿园,早早做了准备,在检查中得到了办园资质。我们请教了需要做的准备:首先要去了解当地政府对办幼儿园场地的要求,不同地政策不同。其次,就是规范化。然后和当地街道居委会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和联络,在庆典等时刻,可以多和社区合作,及时地汇报近期的活动。这很难,但仍希望大家一切顺利,初心不变,继续努力。
关于CECEF华东地区协调小组:因为每次会议都有新加入的学校和老师,也做了一下介绍。CECEF有公众号。不同地方属于的片区不同,目前华东地区有五个志愿者协调人在管理:满园的周小梅老师(负责联络外国老师来国内幼儿园指导)、南京锦园的张曼老师、南京童学园的施国英老师(负责联络国内指导老师),合肥爱合一的桂荣老师(正在从安徽合肥地区开始,尝试地区性的园所观摩项目),她们都是在班老师,利用空余时间在做一些支持当地华德福园所发展的事情。每年她们都会整理来自各个园所的自传表,统计园所的数量和发展情况(老师数量、孩子数量、老师培训情况),以及是否需要指导老师来园支持(仅限国内外有指导资格的老师。只需要支付老师来回路费,照顾老师的吃住即可)。
然后分享一下最后我那组可爱的伙伴们的收获:
1、知道了与家长沟通的技巧(从感受开始,分享你的观察);
2、孩子吃睡的重要性;
3、对孩子不带评判的观察。以前做不到,现在有意识了,对孩子说不比较多,现在知道用“可以”表达;
4、做儿童观察时要保持敬畏之心;
5、三元的方法可以用到各个领域;
6、对创编晨圈、手指谣等等有了新想法,发现周围有很多素材。
最后:
真理的东西放在心中。
可以随缘、也会妥协。
但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妥协。心中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