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始读诗。
目前读到的《全唐诗》头几卷里,皆为皇室人员所作。按地位顺序排序,先是帝王,再是一些后妃公主等。
我比较喜欢唐太宗李世民的诗。不愧是开国之将,气度慨然,格局宽阔。
以下引用均为片段。
做皇帝的日常——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帝京篇十首》
一派豪迈壮阔,像空中俯拍角度的纪录片一样~
写景——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饮马长城窟行》
别有一般深沉壮阔。
上朝——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
——《正日临朝》
人在高处的、大气的视角,整篇押高昂的ang韵,很贴合。
打猎——
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
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出猎》
连风景都壮烈而霸气。最后一句“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比较特别。“瘼”是疾病、疾苦的意思,所以唐太宗说他打猎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民除害~
自古以来的悲秋——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秋日即目》
直言秋之飒爽清新,不见一丝一毫的悲气。一句“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也很漂亮。
还有最易使人哀伤遐思的登高——
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岸菊初含蕊,园梨始带红。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
——《置酒坐飞阁》
虽说满目“馀花”、“残柳”,却也不见他丧气伤神,反而“莫虑昆山暗,还共尽杯中”。干了这杯酒,管它天昏地暗。
对于高洁操行的向往——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经破薛举战地》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还陕述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赐萧瑀》
这几句简洁易懂,十分顺口。我比较喜欢“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听着有侠气。
但人家已经是一国之君了,天下没有人比他更有名,所以,这不禁让我想到先设一个“小目标”的王首富,还有只想做“小生意”的马爸爸。嗯,大人物在某些方面大概是很类似的。
而且居然很谦虚,不因处皇位便觉自己无所不能——
连甍岂一拱,众干如千寻。明非独材力,终藉栋梁深。
——《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
连甍:[lián méng],形容房屋连延成片。甍,屋脊。意思是国家不是单靠他一己之力可以治理好的,还需要大家的帮助啊。当然,也可以理解成领导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鼓励大家群策群力……
更多的是励精图治的志愿——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元日》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帝京篇十首》
崇文时驻步,东观还停辇。辍膳玩三坟,晖灯披五典。
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
——《赋尚书》
端拱:指帝王庄严临朝,清简为政。
垂衣:喻帝王以德化治理天下。出自《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盈荡:骄傲自满
三坟五典: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的书
唐太宗之后的几位,气势上就明显差了一大截。比如唐高宗李治——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
很有一股舒逸清新,却少帝王之气。
促欢今夕促,长离别后长。轻梭聊驻织,掩泪独悲伤
太过绵软不堪。
再比如李治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一样地写皇城——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
总有小儿稚气不脱、气质羸弱之感。
再之后那几辈,比如唐玄宗李隆基,似乎与道士来往密切,写了多首诗予以相送,颇为亲厚倚赖的样子——
犹期传秘诀,来往候仙舆。
参同如有旨,金鼎待君烧。
让人感觉其内心不十分强大。
所以相比较而言,是不是唐太宗令人喜欢得多?我想我和他当时的臣民一样,希望他将自己所说的话一一践行。
古人信“君权神授”。虽然后来渐渐意识到人定胜天,而至如今的权力流转,也有浴血奋战,也有民主选举,但权力的最终归属总免不了老天眷顾的成分。
当一个或一群人被命运垂青,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成为了统治者,那么无论何时,我想我和以往几千年的任何一个老百姓一样,希望他(们)将自己所说的话一一践行。
上不愧天,下不负百姓,才对得起你(们)身上背负的这份幸运和责任啊。
恐怕也只有这早已融入骨血千百年的对人性的信念,成为这个寒冷冬日里的一点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