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很难受,有东西堵在心口,闷的慌,想落泪,惶恐不安。昨天和小赵聊天,说自己试着写文字,为的是将来能教我女儿语文写作什么的,她说,你有天赋,羞煞我也,心底明白——我目前到底值多少钱。
从起初的写出来就想要发布到微信朋友圈,到现在我只想一个人安静地码字,没有打搅,宁静,对!《诫子书》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不想要喧哗和热闹的点赞,我真正的想要的是文字的力量,达我意,行文远。
看到简书上有许多的写手,很认真的写,粉丝并不多,观自己也如此就欣慰了,呵呵。我猜想:许多人,如我一样,只是写给自己的,曾经的QQ空间以为是个永恒的记录仪,现在所有的朋友都转战微信了。简书,也说不准,哪里有什么永恒?经历即永恒。
现在,我似乎不着急要任何粉丝,当然我也没有粉丝,我看着自己的文字,没有一篇是我完全满意的,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画家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每画完一副画,都要扔掉,接着再画,也许这就是积铢累寸的过程吧。
回头看看,我都写的什么呀,要文采没文采,要结构没结构,要干货没干货。看着简书签约作者们写的文章,像看着满天繁星,遥远,手不可触,自叹弗如。
想着那些比我年龄小很多的85后和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撑起文字的半边天,羞愧+后悔。这么多年,我落下了那么多那么多的功课,我必须一点一点地补上,从汉字补起,我拿着儿时的《新华字典》查不认识的字,了解它们的意思。木心大师说,中国字,只能生在中国,死在中国。我慢慢地,慢慢地悟出,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读文言文,读古书,找到那些消失的词、语。
我不能真实地描绘一幅景色,形象地阐述一件事情,贴切地表达一个想法,词不达意,言之无物,源于头脑没有累积。
我不敢写一篇影评,我看不懂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人物心理的变化,细节的微妙暗语,情节的逻辑推理,导演的用心良苦,我不能猜到谜底。小时候,妈妈出的谜语,我都尽力去猜,总有猜出或猜不出。
后来,做作业,先看课后的答案,抄着答案觉得轻松又有保证。
开始做一件事,就想要有保障的结局。
考大学时选择定向的专业和学校。
找工作时考取四平八稳的公务员。
谈恋爱时想对方有房有车工资高。
我想要安定,害怕变数,害怕不稳定,极度害怕没有回报的付出。
又想摒弃平淡,拥抱激情。
现在想来,不经过任何努力就得到现成答案的模式是有缺陷的,努力寻求者必然有努力寻求时一路的风景和收获。我错过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因,必然得不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果。所以我不会抱怨怎么没有上《首页投稿》成热文。
我是一个掉队很久的老小孩,老婴儿,从手拿软勺一次次从眼睛处滑到嘴里的寻找开始练习,练习四肢伏地的爬行,练习手扶沙发的挪步,练习咿咿呀呀学人话,试着放开手里的东西直立行走……我知道这路很长很长,很遥远很遥远,这山坡很陡峭。我已经错过了练习的最佳时期,我不想再错过现在,我不能因为天高而拒绝成长,不辛苦攀登,怎能奢望“一览众山小”的愉悦?我不愿十年后的自己还是现在的样子:多出两鬓斑白,依旧身无长物。
那天在图书馆,我的手指滑过书架上竖立的一排排书目,没有几本读过,书海浩瀚,我是那么地渺小。而我有时自己在那里假装清高,孤芳自赏,自鸣得意,爱慕虚荣,而书狠狠地扇了我一耳光,你这个跳梁小丑,浅薄无知,除了画着夸张的面孔在舞台上蹿下跳,你还有什么压轴的才能展示给观众?大片大片的时间恍惚而过,你还在那里懒散着,懒散的找着懒散借口。扪心自问,你何曾潜下心来,品一首诗的幽远内涵?静下心来,写一篇洋洋洒洒自成一家的书评?
就连这篇文字也是搜肠刮肚,凑成只言片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