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文章~黄土高原建筑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知道了城乡的发展历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与作用。这对于我们理解如今的生活和人类学而言都有重要意义。那么回过头来,每个人在一个地方都会寄托一份情怀,那便是家乡。每一个家乡都透露出这里的地域文化,那么我该如何讲述我的家乡黄土高原呢?

作为一个山西人,其实从我记事起,我就已经住在了离黄土高原农村较远的城镇平房里,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但是伴随后来每逢节日和特殊时期回老家,我逐渐对这片领域有了新的理解。

我所遇见的大多数乡下房屋都是由农作物成分以及泥土混合做成的。并且内部具备很典型的木质结构以及现代建筑中比较常见的沙浆。我姥姥的房子就是这样的。大概有快30年的时间,这所房子非常稳固。我有一次尝试用铁锹戳房子外面排布的泥土,居然难以撼动。这是建筑的特点。当然,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黄土高原农村最最典型的屋内设施~火炕。这个玩意既是一个床,也是一个做饭的地方。神奇的是,就是在这里烧火或者烧煤的时候,其产生的具备热量的气体会进入炕内,将床变得无比的温暖。每次冷天回老家都很享受在炕上休息的时候。同时,炕下还有一个独特的空间,暂且称之为地窖。通常是用来储存物品或者是躲避天灾的。但是伴随现代社会发展,其必要性逐渐消失,我小时候回老家会经常看到姥姥下地窖拿东西。但是后来(在我大概初一的时候),地窖口子居然被一些水泥封上了,可能是因为用处不大还会给年龄更大的姥姥造成不便。

当然,我所住的县城还有其他农村。它们可是拥有真正的窑洞。尽管现在的窑洞大多数已经不是用来住的了,但其特点却依旧明显。窑洞内真的可以感受到春暖夏凉的感觉,既通透又干燥。但有一些窑洞因为内部潮湿或者在山体过深的地方,导致湿气很重,不宜居住,只用于储存物品和进行生活用品的发酵(比如用瓜果剩菜生产酵素,甚至酿酒)。这些居自然环境而造的住所不仅低价低廉,不占居耕地,还具备丰富的实用性。因为黄土的粘性高,所以多数不需要考虑安全问题。同时山体密度大,隔音效果也非常好。但是这样的住所其实也有缺点。比如尽管有开口,但透光度不如普通房屋,同时因为内部密集导致长时间以后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可能也是近代以后窑洞逐渐脱离主流住所的原因吧(现在依旧有,但只用来参观)。

因为我还小,没有通过几十年的时间来观察一所地域性乡村从之前至今的变化。这点仍然是我作为一个有现代社会意识到人每次回农村都要注意观察的现象。当然,我也是又一些收获的。我能看到农村的产品更加丰富多样,与城镇的交通更加便利,人越来越幸福。我姥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会继续关注我家乡的变化,以收获地理方面的经验认知。

PS:上述我所论述的黄土高原建筑是作为我家乡的存在,另一方面,有关这个单元的内容,我还对两点比较感兴趣,分别是城市的细化建设排布和房地产业的运行。今年3月份初旬的一次周末我短暂的去过郑州和一位朋友会面,在那里我真正的看到了郑州作为一个新一线城市的繁华和兴盛。虽然是夜色,但有不少商务楼和写字楼坐立在郑州东站的旁边(阿里巴巴也在此位),往外部走可以看到多条商业街区,往远眺望还可以看到一些湖泊和地标性建筑。那位朋友阿姨就向我讲述了一所城市该如何布局,比如将办公区设在高铁站旁等等。这些排布专业问题凸显出人们的生活特性,同时可以引出很多问题待我们解决。另一方面就是房地产,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的大量价值财产都因为城镇化趋势而进入城镇房地产,在此之后,房地产业的兴盛不可避免。其特点在于有着多条供应链和利益链,既能够全新工作,增进人民福祉,也能贪污受贿,或是欠债,或是犯罪。同时,房地产业与国内外企业的关联和形势密不可分,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属于城市运行底层逻辑中的一环,这部分内容一定是我想了解的。期待后续学习,或者我的见解与分享(我并非专业人士,可能很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