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起,我有两大阅读癖好:1、书是不随便借的,任何人都不借;2、书是不随便折的,不折不画不标注,读完像新的一样,遇见好的内容偶尔抄录。这也导致我的读书笔记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很多书读完就忘,也不知道是不是像有人说的一样:“阅读像吃饭,每天都在吃感觉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却融入了骨髓和血液。”(大意如此)
今天把六哥的《颠覆平庸》阅读完毕,从一字一句记录书中知识点,到终于拿起笔勾勾画画,真的是个大转折呀。这么多年来,除了课本外我是不会在我的书上“动手脚”的,但是我想说,勾勾画画,随便写写的感觉也很棒呀!在阅读完的当下,及时复盘,前天的阅读输出已经提到时间管理章节对我影响较大的部分内容,今天想分享书中剩下的内容(除职场技能外),为什么不读那一章节,阅读的本质是获取知识,目前的状态对于职场暂时没有进修的想法,等需要的时候再翻出来阅读便可。
读书要有目的
六哥在分享会上提到阅读分为学习型阅读和消遣型阅读,在基于原有经验上,我只能惊叹自己长久以来都在把应该深入学习的书当作消遣来阅读。书中提到“商业类书籍是为了提高自己某方面的技能,思想类的书籍时为了帮自己构建思维模式,工具类书籍帮我们了解某些词句的定义。”回想自己的书单中出现的商业类书籍,我都当作消遣的方式一扫而过,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财富自由之路》;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采铜老师的《精进》等等,在开始重塑自己的思维模式后,我明白做到比知道重要一百倍,思维概念的建立能帮助你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若一直保持一知半解的状态永远无法将作者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明白作者说的很重要,如何根据自身的工作生活情况去结合也很重要。阅读其实就是你在作者身上挑选一些你能接受的观点去重组你的思维体系,你不会成为某一个人,你会成为你自己,因为每个人阅读能感知到的内容都有所不同。
当面对不同类型的书籍就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是在这之前我没意识到的,不能把商业类书籍当作文学类来读,所以在我需要从某本书中获得观点、技能的时候,就带着功利性去挑选你需要的知识点,不需要一字一句的阅读,而是根据目录等去筛选你所需要的内容,得到答案后把它放回书架,静待下一次阅启;在某个周末的午后,选一本游记或文学类的书籍滋养你自己的时候,就不要去在意我要从中获得怎样的干货,跟着作者去感受异国风情在文学的海洋漂荡就好了。
阅读的二八法则
80%的阅读成果是从20%的书中获取的,再次回想自己的阅读方法,真的称得上小心翼翼,害怕错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虽然进行了几年的阅读计划提升了我的阅读速度,但整体来说对于阅读方法的缺失降低了整个阅读效率。
《颠覆平庸》的节选,了解一下。
所有的观点只有实践后才能明白是否适合自己,学习是不断建立又重组的过程,要随时作好心理准备,可能某天你认为的观点也有推翻重建的可能,不断筛选后留下来的就是适合自己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