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在读杨绛所写的作品《我们仨》。我发现自己的心里感受已从之前的有趣变为无趣了。
严格来说,第一次听说这本书名是在看《朗读者》这个栏目时,当时听完节目后只是觉得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过得非常有趣,一家人的文学味都特别浓厚。去年,我又有幸看到一个短视频,标题是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命名的,这个美称便是授于杨绛先生的。有意思的是,我看完这个短视频倒不是出于羡慕杨绛这个人的贤慧和有才,而是觉得特别佩服她。觉得她这个人好伟大:既能把只顾事业和学术的丈夫照顾得那么好,又能把身体从小都不是很好的女儿照顾好、教育好。在把家庭经营好的前提下,还不忘照顾好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从而让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许是因为好奇,想她身上学习点什么东西来为己所用,于是便买来了《杨绛传》这本书。读后由于感慨颇多,便也随即写了一篇读后感,标题命名为《这样的人生值得被追逐》。应该说,在写这篇读后感时更多的是偏向于写他们一家人的有趣和他们为什么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卓越钻研精神,所以写完后依然是精神正能量满满的。
之后,由于想继续探索杨绛的不平凡人生,想知道是什么使她能有这么大的精神力量,便买来了《我们仨》《围城》这两本书。在写这篇读后感时《围城》这本书还未看,《我们仨》这本书刚看了一半内容,但我发现自己从他们一家三人的经历和家庭故事中感受到的已不全是快乐的东西了,而更多的是一种沉思,一种人生的惆怅。我发现此时自己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那个屹立不倒的杨绛已是孤身一人了,她的丈夫钱锺书和女儿钱瑗都已先后离世,并且两个人离世的时间先后只相隔一年多,更让人觉得心里沉重的是杨绛的女儿钱瑗离世时年仅59岁。
书中,杨绛在写他们仨的故事中,确实充满着太多的正能量,在遇到人生的困难时,要么是她坚强,要么是丈夫钱锺书坚强,要么是女儿钱瑗坚强,所以人生的一次次难关在他们面前总是迎韧而解,在他们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很难感受到人的软弱无力。因此我不禁在想:“看这本书的收获不仅仅在于看他们的人生经历,看他们一家人发生的有趣故事,而更应该看他们遇到困难时如何攻克难关,在克服难关时所持的心态,看他们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看他们一家人的团结合作。所以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充满人生正能量的书。”
一种特殊的感觉。虽然杨绛在两位最亲的人离世后也完全能照顾自己,用她的话说,这个时候就不用牵挂和关心最爱的人,可以全身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见她一个人的生活仍过得很充实,但我始终驱散不了一种沉重的想法:老年人的孤独。
我分析了一下,读后会从他们仨生活在一起的有趣转变成了无趣,转变为心情的沉重,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觉得他们这么有趣的生活持续时间太短了,应该要持续得更长一些(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让你变老了......);二是因为《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老年80多岁以回忆的方式所写,所以难免让人产生一种凄凉、孤苦的感觉。据有关资料显示,说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所能记下自己各个时期的所思所想,那是人生比较珍贵的精神财富,因为人的思想是不可复制的,老年时再来回忆年轻时的事,所处的心境已不是年轻时心境了,因此所感受到的东西会有很大的差别。也许读后产生的这种人生凄凉感也正在于此吧!
哈哈,也许太多的人读后也会像我一样,不自觉的产生这种老年孤独感,甚至有些为她老人家担心:“她是怎么度过失去伴侣和女儿后那段余生的?”
我觉得此时此刻,用杨绛在《我们仨》这本书中的那句话来说明这种矛盾心里感受可能再贴切不过了。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