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实这本书某种意义上不只有安娜一个主角,作者想要表达的正是各人有各人的悲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承受着他们各自的不幸。只是在文学作品里面,各人的不幸某种意义上又是彼此紧密相连的。
我们能够明白,没有两个人在最初结婚时是彼此仇视的,那样他们就不会结婚了。任何一对夫妻在刚结婚时一定是对未来充满期待,用热情去迎接新生活的。那么婚姻中的背叛又意味着什么呢?正如我们不敢去指责两人最初相爱不是情真意切一样,对于背叛,它也是有正当理由的。而这种理由恰好也可能是两个人相爱时的原因。当两人由虚幻的爱情转到现实生活当中时,巨大的落差引起了无数的矛盾。安娜的美丽令人艳羡,她有能力让任何人为之迷倒,那么的雍容华贵,而这也成了她的枷锁。对于上层人士来说,风评像是一只手,它掌握着整个社会的流向。而当安娜不顾一切要和渥伦斯基在一起时,她将自己就已经置入了危险的处境,退路已经没有了,因为她那个社会是不允许有如此恶劣的事件的,所有人对她都唯恐避之不及。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在众多小说中背叛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因为爱,有的人很坦率,有的人会为自己找借口,也有的人因为受不了诱惑,但是都是因为不够爱了所以才背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困在某个处境里无法动弹,那种生活是索然无味的。我们想要改变,我们希望生命能有更多的火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着重复的日子,对于安娜来说,丈夫那过于理性和懦弱的生活方式、上层社会固有的交流方式都是乌云,无时无刻不想拜托。当她与渥伦斯基相遇,从相遇到私奔这一切都来的理所应当,看似因为安娜内心的放荡或者渥伦斯基的放肆,其实也是因为安娜与丈夫的婚姻名存实亡。这是许多人可能会面临的处境:当两个人在一起时间过久对彼此产生厌倦时,新的际遇让人意乱情迷,所以很少能看见完美的婚姻。
但是对于安娜来说,无法同时拥有儿子和渥伦斯基让她痛苦不堪,这也是一直困扰她的心事。她让我看到了母爱最伟大无私的一面。但是此时的情况实在是太荒谬了。他们因为那冲动的私奔,导致他们的生活被锁死了,而维持这一切的只有爱情而已(而爱情并不能让他们脱离现实)。日子逐渐地过去,安娜与丈夫(渥伦斯基)矛盾越来越多,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他不在身边,安娜是那么的焦虑。她总是胡思乱想,各方面的事都有,女人用她所有的想象力为丈夫施加罪行。而当所有烦恼都积累地太久,生活完全看不到希望,一边谢辽沙(她的儿子)已经无法得到,一边渥伦斯基对她逐渐冷淡,社交界也永远排斥她。所有东西压得安娜喘不过气,最终造成了安娜的卧轨。
从故事的开头到结尾,人的更替其实不重要,渥伦斯基是怎样的一个人也不重要,因为对于任何两个人来说,矛盾永远无法避免,但是为了追寻其他的幸福而放弃眼前的一切明显是不理智的,就如《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莉拉一样,当初想方设法抛弃所有跟心爱的人私奔,他们已经设计好了未来的所有规划,但是仅仅维持了22天,莉拉就回家了,离开造成的裂缝却无法缝合。人会有追寻更完美的生活的冲动,对眼前生活的不满足加上新的人和事的刺激驱使人们失去理智,但是当发现新的苦痛时之前的创伤无法缝合,所以人就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极端的例子就是安娜的卧轨。
安娜即将卧轨时,全书进入到高潮,在我看来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心理和环境描写。从安娜眼中,周围如此吵闹,所有人在大声交谈,看起来又那么幸福,她不禁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但是很难想清楚对于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活在世上追寻的幸福到底在哪里?我们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获取才是正确的?当时与现在的想法为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她在心里展开一场辩论赛,使劲驳倒对方,最后,她想起了不久前的卧轨的人,她明白了,死,只有死才能给这所有的一切画上句号,人生来来去去,反反复复,唯有死亡才是真理。
安娜的死极大的讽刺了婚姻中的背叛行径,即使我们会经历许多情感起伏,但实际上,另辟蹊径并不是上上策,人生之中的磨难千万种,当属爱情最为复杂多变,人是感性的动物,容易由情感支配,但是安娜的死却表明,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结束不幸的方法不一定是开启另一段幸福。你所沉迷的一段感情即使在你眼里那么的神圣,最后也会走向灭亡,能解救你的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