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我对于家的眷恋,对于情人的不舍并没有那么的深。因为一切都很懵懂,却也理所应当。我的家是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学校在我读完四年级的时候取消了五年级和六年级,所以五、六年级开始要去镇上的小学读书,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其实就已经开始在慢慢的远离我的家。年少无知,那会的我对于周遭环境的变化,并没有多少恐惧,也没有多少不适应,更多的是好奇和兴奋,我也在想,我独立的性格是不是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养成。
现在,我年纪渐长,对于家和故乡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对于父母我依旧眷恋,但是也不在依赖。我始终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像风筝一样,越飞越高,父母是那跟线,正因为有这跟线的牵引,我们才不至于会迷失方向,父母健在,则家在,故乡也在,父母不在,从此故乡变他乡,终归每个孩子都会远离父母,拥有自己的生活。
从前,我从不认为父母会是我驻足的原因,尽管我并没有什么目标,但是,我终究也会渐渐的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开始离家求学,家便是我偶尔驻足的地方,故乡于我而言只有严寒和酷暑,从开始工作故乡于我而言便只剩下了冬天,再无别的色彩。其实我很遗憾,因为我再也看不到满是梨花开的庭院,再也无法品尝到酸酸涩涩的梨子,那种味道并不是很好,但是却让我难以忘怀的水果。只不过开满梨花、飘满果香的小院,终究成为了记忆,再也无法重现。因为新农村建设的原因,门口的小院只剩下了一半,沿着河边栽种的梨树全部都被铲除,仿佛,所有的一切就只存在了记忆之中。
于我而言,一家人,一桌菜,一轮圆月,一壶酒,那便是中秋,是团员,但如今,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只能寄情思与明 月,只能通过视频电话,对家人聊表思念之情,其实我很遗憾,因为父母渐渐老去,见一面少一面,我已不知,父母能再陪我走过个春秋。
曾经跟弟弟讨论过远嫁的问题,弟弟说:“生活是你自己的,只要你开心就好,你始终有自己的路,于父母,你并不能陪伴他们走到最后,就跟你这种情况一样,你一直在外工作,逢年过节才能回家,按这样算,就算父母能再活40年,你依旧只能见他40次,所以,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只要你喜欢。”我不反对这个看法,因为我始终觉得,生活是自己的,即使我是父母的孩子,我依旧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应该追求我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但是父母渐渐老去,双鬓渐白,曾经挺直的腰板,也渐渐的弯了下来。我才察觉,是啊,父母已渐渐老去,而我却渐渐的远离,貌似实属不孝,却也无奈,只怪自己不够强大,给不了他们最坚强的依靠。
我已经不记得,这是我第几个没有回家的中秋节。即使思念,中秋于我的意义,也终是渐渐淡薄,但是对于家人的思念与不舍,也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放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