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遇见林黛玉说的第一句话是“这个妹妹好像在哪儿见过似的”。有点熟悉,有点意外,这就是喜欢。
上高中的时候,一个朋友突然喜欢收集赵薇的海报,我当时非常纳闷,后来才知道这家伙在楼梯拐角处和邻班的一位女生四目相对,心灵触电。而这位女生和赵薇的相似度90%。
喜欢=熟悉+意外。
那你觉得上面的两个例子是否符合这个公式呢?
每个人都喜欢美,你觉得什么才是是美?
有人认为美其实是客观存在的,比如黄金分割,比如九头身美女,比如对称的东西都是美。而另外的人则认为美是主观的东西,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说怎么才叫美?
其实,你觉得美的东西,是因为你比较熟悉的。换句话说就是看的比较多,看的次数多了,你慢慢地就会习惯了。然后,你熟悉的事物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为你带来了惊喜,你会不自觉地就喜欢上了。
美国的“工业设计之父”雷蒙德.洛威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一个原则:“尽可能的前卫,只要能被人接受”。后来人们为这个原则搞了个缩写叫MAYA(most advanded yet acceptable)。
举个例子,你是一位科学家,你打算去申请一笔科研经费,请问你应该使用何种课题来申请经费呢?是那种大胆新奇前所未有的课题,还是在原来成熟的课题之上再加入一些新东西。你觉得那种课题被通过的可能性更高呢?答案是后者。
人们对闻所未闻的事物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eBay很成功,现在你发明了一个商业模式叫Airbnb,那你如何向投资人解释这种商业模式,你可以说“Airbnb是租房界的eBay”。等到Airbnb大获成功,又有人想出一个商业模式,Uber,那么Uber就是出租车界的Airbnb。
如果你喜欢听音乐,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小规律:
1、现在的各种音乐APP推送歌曲都是遵循:熟悉+意外这样的规则进行的。你喜欢刘德华的歌曲,听歌软件就不断给你推荐刘德华的歌曲,后来发现你喜欢听刘德华唱的的情歌,然后就会不断给你推荐不同风格的情歌,但是可能并不是刘德华演唱的,可能是陈奕迅或者是周杰伦的歌,结果是你依然很喜欢。熟悉的就是这些歌都是情歌,意外的是不同的歌手演唱的歌曲风格上会有所不同,但结果是你非常享受这个听歌的过程,这就足矣。
2、还有现在的歌星演唱会,他要考虑如何将自己的新歌介绍给自己的歌迷,做法就是把新歌和老歌穿插演唱,这样既可以用老歌来引起歌迷的共鸣,又可以让歌迷在新歌中静下心来倾听。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推广自己的新歌曲了。
美剧的套路:新人物,老故事
例如:《西部世界》这是一部老电影,也是现在HBO有开始重拍美剧。故事还是原来的故事脉络,但是人物已经改变了许多。这部美剧看起来真的是非常过瘾,各种高科技的存在你都不知道到底谁是复制人。一开始的故事框架你觉得很熟悉,但是其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事方向却能给你带来惊喜。你就会很喜欢这部剧。
而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东西,往往是在熟悉和新奇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你现在喜欢用微信还是QQ
微信对QQ来说也不是彻底性的颠覆,而只是在熟悉的社交平台上加入了私密性这样的一点点意外。因为QQ是陌生人社交,而微信是熟人社交,你可以想一下,你的微信上面的第一批好友是不是从你的手机通讯录里面来的。
QQ发端于PC时代,而微信在流行于移动互联时代,QQ早期是年轻人的最爱,但现在中老年人也对微信爱不释手。
“刻意练习”与“喜欢”之间有何种关系
刻意练习理论包含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而人对事物的感觉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熟悉、喜欢、陌生。
“喜欢”其实暗合了“学习区”。“学习区”处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而“喜欢”也是介于“熟悉”与“陌生”之间。学习的时候,我们知道要在“学习区”中进行练习。那么推而广之,我们的研究、工作和娱乐也应该在学习区中进行才好。
所以,你要勇敢的从舒适区中走出来,但是步子别迈得太大,让自己处于学习区之中。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你不能一味的迎合,也不要一味的拒绝,你要加入一点自己的东西,但是也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