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一期是一次新的尝试,比起线上远程的聊天,我仍然觉得线下的交流更有触感,但受限于地点,线下的访谈无法覆盖更多城市,好在朋友说,也想一起发现闪光的人,分享他们的故事。Lois就是朋友的朋友,沿袭coffee talk的传统,他们在咖啡店见面,用一杯咖啡,交换一个故事。之后发录音给我,我听着他们的聊天和咖啡馆的背景音,像是和他们在一起,参与了这场聊天。通过声音,Lois于我,像是一位从未见过面的朋友了。
嗨,很高兴认识你。
本科、硕士是交通工程专业的Lois,毕业后跨行进入互联网大厂,在几千人中突破重围,成为当年的16个产品暑期实习生之一,最终成为留下来的8个人,不到两年,已经在带新人。读书时候她游学、创业、实习,这样拼命努力不停歇的人,理所应当拥有这样的人物配置。可提及这些闪光的过去,她却常说,是缘分。
我觉得能够把一些【得到】归因于机缘巧合的人,是对自己的努力有信心而不张扬的人,是对于遇到的一切,真心实意,对于得到的一切,心怀感恩的人。
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人生碎片,一定会在某一天拼成拼图
台湾-奖学金社团-游学
大二的时候去台湾交流,在那边度过了一个暑期,在台湾的学校里面认识了很多朋友,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就申请去台湾的国立交通大学交换了半年。那边的课程背的东西比较少,更多是开放性的话题,然后会总结汇报,汇报的时候会让学生穿比较正式的衣服;课程之外也有很多学生俱乐部,我参加了他们的吉他社,和大家一起去练吉他。
交换半年之后回来,是我最黑暗的一个学期,因为虽然学分可以抵换,但不能算作保研的成绩,所以要去补课。出去的那段时期课程很重要,回来的时候又是专业课的高峰,所以那半年就是在疯狂地学习。没想到因为疯狂地学习,成绩从大一大二时候的班级中等,考到了前面,也获得了保研的机会。
在这段疯狂学习、成绩变好的阶段,还拿到一个有意思的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算是一个奖学金社团,会有一些门槛,奖学金的资助人会到现场面试,每年每个学校挑一些 top 的同学,学习能力很重要,但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考察维度。一般的奖学金是拿一次奖学金给钱就结束,但那个奖学金是拿到之后,会加到一个社团里面,里面全都是拿奖学金的人,那个奖学金是一旦你获得一次,直到毕业,每年都可以拿,然后还会有一些活动。里面的人都很活跃,加入之后,就认识了很多朋友。
大三的时候加入了奖学金社团,大四毕业的时候参加了奖学金社团的游学,去欧洲,和几百个全国各大高校的同学一起,之后基本每个假期,都会去海外游学交流,抓住各种机会,和几百号各大高校的学生大家一起出去交流游学。
研二的时候,申请了一个暑期的活动。是去以色列,在以色列理工待了一个月,也特别有意思。每天白天上课,做一些课程活动,大家在课上交流,下课大家就去超市采购,自己在家做饭。还认识了一些当地的朋友,他们很酷。
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听Lois讲述创业和实习经历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出了【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关注的概念,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不能脱离群体单独存活。个体时刻处在群体中他人的影响过程当中,其中在我们生活当中那些对自己有着重要影响的作用尤为显著。
我一直觉得【重要他人】这个词很浪漫,它蕴含着某种机缘巧合,和有着重要意义的萍水相逢。
创业|一个考研项目
研一的时候因为参加一个创新创业大赛,虽然没有拿名次,但是认识了一个学姐,后来有了一起创业的想法。最开始是和学姐两个人,还组织了线下的面试招人,后来加到合作的男生,我们三个人一起创建。Lois负责公众号,学姐负责店铺,男生负责淘宝店的运营,形成一个流量圈。有一些营收,一个月两千三千这样。
课程有100多个老师,我们会覆盖所有专业。我们去联系每一届考研在top的同学,让他们来当老师,然后去开一些课程,然后买一些资料。最开始的时候是先打好了再发货,但是会有积压的成本,后来就在网上找靠谱一点的店铺,同学买一本我们发一本。做了两三年。后来也是因为这个项目,拿到了一些互联网面试的offer。
”你那么喜欢组织活动,也喜欢去做这些事情,要不考虑一下互联网?“
Lois的专业是交通工程,本科是铁路方向,研究生是公路方向,看似是一条路走到黑的职业发展方向,却在中途变了航向。专业方向可以学好,但其实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很多城市道路规划其实很完备了,更多的是画图,没有一些可以主动发散的点,所以我觉得没有很有趣,但是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有趣的。
因为其实在读书的时候还是一个好学生,就是虽然比较爱玩,但是还是会更多地去学习,对其他专业也没有那么了解。所以我只知道这个我不是很喜欢。然后就跟在奖学金社团认识的朋友聊,我就说不知道哪些更适合我。他们说你那么喜欢组织活动,也喜欢去做这些事情,你要考虑一下互联网,互联网挺有意思的。
所以那个时候就开始想说是不是我可以考虑去互联网,于是在研一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这件事情。
参考常规在研三开始找实习考虑职业发展方向的时间节奏来说,研一就开始考虑似乎太“卷”了些?Lois笑说,我们寝室有点卷,有一个室友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实习了,研究生一入校她就一直在实习,所以我就会有点压力,我觉得我好像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在她的启发下,我也想去找一些实习。
在研一的寒假,就去投一些公司,可能是看中了学生时代的一些社团经验,当时去了唯品会的运营岗,从零开始学习互联网是做啥的。在那边实习了三四个月,然后因为有很多内购活动,工资之后全都在唯品会里面买掉了(笑)。
实习了三四个月之后就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研二的暑期就投简历,因为其实研三才是真正的暑期实习,但是因为我当时有小的创业经验,面试我的主管好像觉得我很好,所以就给了我携程实习的offer,那个时候就已经做产品了。
在里面做的内容也给我很大的空间,因为他们觉得做的内容应该还挺适合我的,有很多空白的模块就直接给我去负责了,在里面的空间很大。那段时间我也还挺累的,因为我们学校有要求要去专业对口方向去做实习,所以我一周在携程实习两三天,然后再去工程专业指定的机构实习两三天,同时还有学校的项目和论文。但是没有办法,想去其他方向就只能这样。实习到最后,老板已经跟我说我可以留下来,但我觉得还可以再挑战一下。
面试互联网大厂的时候,我们是几年以来重新开始招产品校招的第一年,在杭州和北京的线下面试场,各有一两千人。线下群面,大概10 个人会分到一个屋子里去,就一个话题去提问,之后还有两轮单独面试。我们那一届一共招了16个产品,实习三个月,期间有非常多严格的考核,虽然特别累,但是记忆很深刻。最后留下8个人。在暑期实习答辩结束之后,又和奖学金社团去了一趟美国。去美国交流的时候,正好在迪士尼的时候,我们出了最终的答辩的结果,通过了,然后就正好在那看了一场烟花。
产品经理的工作日常
工作内容就是面向用户去优化产品体验的(官方认真脸)。其实日常的工作内容就还是围绕着你负责的产品,去挖掘一些价值空间。这个价值空间包括一些用户的价值,比如使用中有什么问题体验,还有一些商业价值,怎么去把你的业绩能够做得更好,带着你团队同学大家一起能够拿出结果。KPI一般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本身的一些产品使用功能的优化,包括用户体验的优化。第二个就是偏向于业务指标方向的,比如说像去年有些时候会定一些交易GMV的目标。
一两年就能带新人
其实我们的文档做得不好,很多历史的东西不知道,只能通过自己学习去了解这个东西,所以上手会比较慢。所以刚入职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在去梳理怎么去理解东西,一点一点去挖掘。所以第一年的工作压力来源于对很多东西不熟悉,第二年更多的就是业务压力和我可能对自己的一些要求,希望把我负责的事情都做好。
这里也有一个机会,当时入职之后整理了很多东西,我能够讲给新同学去听,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抽象出来跟他讲。所以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会让我来带新人。
周末|去体验一些鲜活的东西
刚开始,周末加班的时候还好,没加班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要做什么事,就开始去找一些可以自己独立去做的事情。开始自己去学吉他,自己去弹一些歌,或者是去扫街去看看夕阳,拍拍风景,找一些好吃的店。也会约朋友一起。我比较喜欢跟朋友交流、出去运动,约朋友去打羽毛球、打篮球、游泳这些,产生一些多巴胺让自己快乐,去体验一些鲜活的东西。
其实生活对工作也有帮助,如果只工作,是想不到一些很好的方向的,特别是你做产品,得有对大局或者对社会趋势的洞察,是需要一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里面的。
或者说出去运动,就会。对,其实打篮球也是游泳,跑步,我更多的是想去体验一些鲜活的内容。
在工作之外,一定要向外探索。
对于未来,会有焦虑,但还是活在当下,就是尽量尽自己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
不会特别去限制城市,如果以后国外有更好的机会,也可以考虑出去。
生命只有一次,要多体验。
在这段一个半小时的录音里,【有意思】是在Lois口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参加有意思的活动,遇到有意思的人,进入有意思的行业,做有意思的工作,过有意思的周末。我想,一定不是因为上天发牌的时候偏心,只发给Lois标记了有趣的牌,而是:
因为对于新鲜体验的好奇和向往,让她拼命抓住和创造了生命中的每一个【有趣】的机会,同时也有能力让【无趣】的生活也变得【有趣】起来;也因为机缘巧合的【缘分】,吸引到了同频有趣的人。我觉得她在打一手好牌。
访谈结束之后朋友发录音给我,我说,怎么样?他说,是一个很有能量的人。我无比赞同,因为即使是隔着屏幕,我仍然能感受到这样旺盛的生命力。感谢Lois的故事,谢谢你的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