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将近,组内的教研活动也进行了调整,侧重于让老师讲复习课。这周正好轮到我讲课,思来想去,决定以《小石潭记》为例讲文言文复习课。确定好了讲课的方向,我开始结合语文新课标和自己任教的学段设计这堂课。
新课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7-9年级学段的要求是“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学习按照词类梳理字词,学习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节复习的学习目标:
1.复习文学文体常识,梳理常用的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2.结合重点句子,感受小石潭的美。
3.基础知识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期中考试快要到了。假如你是语文试卷的出题人,要考查《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你会从哪些方面出题呢?
生1.从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常用的文言现象。
生2.文章的开头,作者写“心乐之”,后来又坐在小石潭边“凄神寒骨”。为什么作者感情会发生变化?
(因为有十几个老师听课,其他同学有点紧张,不敢举手)。
师:这两个同学出题的角度很好,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重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参考他们的角度来复习这篇课文。
教师PPT出示学习目标,复习任务。
师:现在我们进行第一个任务:复习文学文体常识,请同学们大声读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并温习关于“记”的文学常识。(两分钟时间)
学生展示自己识记的文学文体常识。
师点评:这个同学文学文体常识掌握得很扎实,知人才能知其文知其意。为你的认真点赞。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文常考的第二个知识点:实词。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堂讲解的笔记大声朗读五分钟。(学生读背)
下面我们开始检测复习情况。出示重点字词,开火车的形式提问。
师:同学们重点字词掌握得很好。要想真正学好文言文,除了了解文体文学常识、重点实词,我们还需要理解常见的文言现象。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常见的文言现象有哪些?点名学生回答, 接着出示PPT,点拨常见的文言现象。
师:接下来我们分组来梳理常见的文言现象。四人一个小组,每两组梳理一种常见的文言现象,两个记录员,负责记录其他组员梳理出来的知识点。十分钟后展示(因为分组进行,我留给了学生十分钟来讨论梳理)
学生研讨,记录。师查看学生的梳理情况。
师:十分钟时间到了,哪个小组第一个展示?
投屏展示梳理的知识点(大约用了八分钟)。
师:从投屏展示可以看出来孩子们梳理得非常认真。掌握住常用的文言现象,理解文章的内容就比较容易。 现在我们回到上课前张婧姝同学提出的那个问题上:文章的开头,作者写“心乐之”,后来又坐在小石潭边“凄神寒骨”,为什么作者感情会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和创作背景来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好举手示意。
生1: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后写的,作者被贬心中郁闷,想通过游玩来打发心中的孤寂。听到小石潭流水叮咚,作者心里很高兴,又看到灵动的鱼儿,他忘记了被贬的愁闷。但来小石潭的人太少了,作者坐在潭边感受到冷清。又想到自己的经历,所以才会“凄神寒骨”。
生2.我也这样认为。就像我们放假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到美景心里非常愉悦,但一想到假期结束又要上课写作业,心情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的。
师:这两个同学说得真好。特别是第二个同学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相似的心境。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我们要学会坦然面对,不惧风雨。
孩子们,接下来是展示你们复习成果的时候了。请拿出课前发的文言文对比阅读,我们通过习题来巩固一下复习内容。(只做前三个题,八分钟时间)
方法点拨:1.字词解释,学会知识迁移,由课内迁移到课外。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要翻译出来。3.作者情感,抓关键句子。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现在让两个孩子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做题情况。
生展示,讲解自己的做题依据。
教师点拨,字词解释“益”字可以联系初一学过的《爱莲说》里“香远益清”中的“益”字来推断;“恨”字可以联系俗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中“恨”字。翻译句子时注意“踞石而坐”的“踞”。
这节课我们详细地复习了《小石潭记》这篇课文,课下请孩子们把小卷里剩余的题完成,以巩固本节课复习成果。
反思:教学流程总体比较顺利,但感觉学生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积极讨论并举手的同学不是太多。在以后的复习课上,要注意教学环节的设置,可以通过小游戏环节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再注意一下,调整自己的语速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