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11.28
1、前言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于婚姻也好,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都如此。”之所以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并非想强引文字,而是想说,这句话并非钱钟书先生说的,而是他的妻子杨绛先生在书的扉页所题。不过书中也有与其大致类似的两句话,一句写鸟,一句写人。
2、经过
与之前看《活着》的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相比,初读《围城》总有些磕绊,感觉融不到故事中,不过后来适当控制节奏,便一下子扎进了故事中。第一遍读是笑着读下来的,每次看的钱先生损人和骂人时,总会在图书馆里笑出声。但第二次看时就笑不出来了,代替笑的对钱先生对于人、事、物鞭辟入里看法的敬佩,和钱先生对于知识分子,婚姻所理解透彻的惊诧。
3、对知识分子、婚姻的感受
如今我正值大学时期,谈不上知识分子,更谈不上婚姻,只能从身边别人的角度理解。知识分子很容易,只值大学时期,深处越深,感触越深,大学里“师表”的斗争程度足以让《围城》和《儒林外史》里的人物自行羞愧,学术这项冠冕堂皇的帽子只有在申请经费的时候才会戴。我说这些话并非批评,只是现象,而且若我在其位,估计肯定也会如此,而且会更严重,不过说实话,我是很钦佩这些人的,因为他们有学位,有学问,是知识分子代表。《围城》里的方鸿渐曾大骂博士头衔毫无实际意义,不过最后当收到来自岳父,父亲两方面的质问时,他也意识到了留学文凭的重要,收回了自己的“愤青”脾气。用钱锺书先生的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效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抛开别的不谈,仅凭那一张纸背后的知识和学问,也足以压倒许多人。
再说对于婚姻,小说后期主人公方鸿渐和孙柔嘉仅因合适,并非爱情而成婚,但却因种种琐事而吵架。小说最后,孙柔嘉离家出走,方鸿渐却想着筹集旅费去重庆。以悲剧收场,含括主题。其实这个结局也是许多人婚姻的影子,最后他们怎么样谁都不知道,也许人生坎坷,彼此还在等着对方;也许情感燃尽,各自寄余生于天涯。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前者,如果那么容易就从城里逃出,就称不上是“围城”。我虽未经历过婚姻,不过身边有人有着类似的故事。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的时候还没有彼此认清”。不过我更愿用另一种视角来看,我更乐于将悲剧理解为喜剧,将悲观理解为乐观,我相信婚姻也好,职业也罢,都是悲喜参半的,我不相信方、苏的婚姻只是一味的悲,而我,更想关注喜的一面。
现在还小,没有婚姻经历,再多的话都是夸夸其谈。不过我相信这些乐观主义的东西会根植在我心里。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这个世界后,依旧热爱它。”我想对于婚姻、职业是一样的,看清它,然后热爱它。
4、句子
最后我想抄写一下《围城》中一些惊艳的句子,但句子终归是句子,代表不了书,仅凭几句话或仅凭书籍的介绍就认为自己搞懂了一本书的大有人在,无非是自欺欺人,最后连自己都骗了,真以为自己读过书。其实我感觉,只有平心静气的读书才是知识来的最快方法,一本书乍一看很厚,很费时,其实它很薄;而那些所谓“几分钟看完一本书”“最有效听书课”之类的,乍一看很薄,很省时,其实它很厚。
1、这船,倚仗人的机巧,载满了人的扰攘,寄满人的希望,热闹的行着,每分钟把沾污了人气的一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
2、“真理是赤条条的”,鲍小姐并非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3、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4、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
5、他说的“让他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6、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字,上印刷品的当。
7、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8、一句话的意义,在听者心里,常像一只陌生的猫到屋里来,声息全无,过一会“喵”的一叫,你才发觉它的存在。
9、拥挤的孤寂,热闹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是个无凑畔的孤岛。
10、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而是话跟着人变。/有时候一个人,并不想说谎话,说话以后,环境转变,他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