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手里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的文章,初见时,他们在《一声叹息风流去》那本书里,后来那本书被我换回去后就消失了踪影,如今回来换了一个坛子,如今的这本名字换成了《永恒的乡愁》,文章中写庄子的那篇篇章的名字。但文字是相同的。
重温,也是在字里行间散步。
然后,自然,在写老子的那一个开篇再次看到了这一句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作者鲍鹏山先生的感慨里,依稀,当年老子出关。
他决定离去了,环顾工作过的熟悉的地方,周的藏书室,那里,也许有还没有被混淆过的《尚书》,那里也许是还没有被孔子删节的《诗》并不仅仅是三百篇,那里也许有原版的《周易》,还依稀看得见作者,那里应该也有很多的典籍------
是因为要离开了,所以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吗?
知道的吗?在他走后,我们读到的那些从他的年代过来的典籍都不是他看到的样子。
还是知道守也守不住,才这么说。
谁又能守住呢?
这句话可是深沉的叹息。
每一任的帝王在最后的人生里,面对着一整座锦绣山河,应该是一样的感叹吧:万里山河,都在,最终被时间带走的只有那个自认为“主人”的本尊啊!
这句话又是多么像讽刺。
此刻,窗外,一格一格的车窗,一跳一跳的光和影子,窗外,即将道来的是色彩斑斓的南国秋色,当然,也即将过去。莫之能守的,何止是金玉,那又何尝不是留念。
生命本身,婴儿的纯真,少年的意气风发,中间的担当,老年的智慧慈悲,哪一程人生不是金玉满堂,一代一代的生命本身又何尝不是一个一个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那么这句话只能这么叹息着读吗?
就如老子这位这位哲学家本身。
我不能问一句吗?既然终究是留不住的,那么挥洒了行吗?共享了好吗?
这句话不能读得从容一些吗?
如果明知道金玉是守不住的,那么不用那么大力气搜集行吗?留一些空间给人生好吗?
或者,能把这句话读成慷慨?
既然守不住,那么任意挥洒怎样,慷慨解囊,金龟换酒,千金散尽,不行吗?
一句话,应该不止一种读法。好似哲理,不止一种解读,也似今生一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