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我参加了最后一次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我大学专业是化学分析,这是我在走出校门之后,第一次去考和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内容,也是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和自己工作专业无关的心理学和咨询。
备考期间,我计算了一下自己能够用来学习的时间,能保证用来学习的时间实在有限。八小时工作中学习只是见缝插针,工作之外不能忽略家人,陪伴照顾他们的时间也必须保证。只有早起两个小时,利用这样的时间,也没有人打扰。并且我发现自己对于这样珍贵的清晨时光更加懂得珍惜,坚决不会用它来刷手机到停不下来。牺牲了美美赖被窝的时光换来的必须是用来学习才有价值!
可是在这样的自律中,自我感觉考试成绩并不是太理想。考试结束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一定是我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吧,否则,投入了时间精力,怎会换不回成绩?
直到读了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我开始结合书中的策略来反思自己的学习。
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分两门,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因为心理学知识这门考得不太好,所以主要以这门知识的学习来对照。
《如何高效学习》一书提出“整体性学习策略”,书中将各种知识的学习概括成为六个流程: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测试。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寻找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练习。
书中将知识的架构形容成为一张大网,学习中需要有意识的将知识串联起来。
在学习新内容或者是读书的过程中,理解之后,应该给自己留出一块时间,专门去进行回想,联系,与自己已有的经验重新进行整合,延伸。也就是把新的内容补充进来。
这里如果运用思维导图,将联想到的点一条一条列出来延伸,应该是很好的办法。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知识的假设应用,可以更好的巩固需要学习的知识点。
这应该就是斯科特·扬书中理解三阶段中关于拓展的理论。也许这样一个联想学习的过程需要耗费的时间是相对比较多的,但是经过大脑有效的运转加工,犹如修通了几条高速公路,知识图网因为这条路的贯通,多了一个点和若干条线,这个点会因为线的牵扯很难消失。表面上多耗费了精力和时间,却可以抓住真正的精华,更能活学活用。
这种整体性学习策略,运用到心理学学习中,其实不算太难。
比如关于《社会心理学中》,“从众行为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二、对偏离的恐惧;三、群体凝聚力。
什么是行为参照?回想起自己刚开始进入社会工作的时候,一切都不太懂,也不知道怎样做合适,于是,不仅是专业上,其他方面大多时候都是仿照前辈们的样子和规矩做事情。这是在寻求参照。
对偏离的恐惧。这里面有一个“阿希从众研究”是一个答题测试,当所有人都和你答案不一样的时候,你明明知道自己的答案是没问题的,你也不知道实际上他们全是实验助手,你还能淡定的坚持自己吗?用在工作中也是一样,你认为你的方案肯定是最优的,当所有人都以各种理由不予以采纳,否则后果全由你一人承担,你是不是还能坚定的认为自己的方案没问题?
群体凝聚力,这个相对容易,当确定了项目方案之后,对于一个有感情有默契的团队,很容易劲往一处使,为了完成项目齐心协力,即使出现个人的小情况,也会考虑到大家的利益尽量去克服一下,尽量协助大家一起完成任务。这时候,从众就出现了。
反过来,这是个人进入职场工作团队之后都会经历的过程,从这个过程就能联系到三个从众行为的原因。
试用这个方法去记忆,确实能够让自己对这个点印象比较深。而当时我学的时候只是看一遍理解了就过,结果做题出现混淆选项时候,就有点懵,自己也吃不准到底选什么。
书中还介绍了各种为知识寻找联系的方法,诸如创造模型、比喻、内化、图表法、挂钩法等等。
此外,整体性学习还可以运用以教为学的费曼技巧。
我觉得不用多,只要真正能get到几个方法的点,学习效率确实会有相当大的突破。但是说到底,自己的大脑不能懒,知道了这样的好方法需要练习和运用。
斯科特·扬在每一篇的末尾都会附上练习的技巧和建议,说实话我觉得真的佩服作者的面面俱到。
也顾不得惋惜这本书读得有些迟了,去吃透其中的精华对今后一定会大有裨益,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