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公众号看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世界一流大学青睐什么样的艺术生?文章介绍了美国高校预科对艺术生的考量,以及对于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目标。原以为学校录取艺术生考量的只是作品本身,没想到作品产生的过程更加被注重,它反应了创作者的精神特质,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冒险和探索精神,作品只是结果的呈现,是创作者基于自身审美和自我认知的最终表现形式,而审美和认知在创作过程中会不断被验证和调整。
回想年初公司组织的2019誓师大会,由于我准备不足,认为只是一场三分钟的PPT演讲,结果结结巴巴念完提前10分钟写出的发言稿,至今让我羞愧不已,如果当初我再重视一点,如果当初能准备充分一点,如果当初......虽然结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但一直难以释怀,总觉着被公司领导窥见了我平时工作中的粗心大意,思路凌乱,格局缺失,过程对于当初的我来说,就是一场别人看不见的表演,就因为看不见,所以只想尽快完成,最终拿到了最低分。
不久前幼儿园组织一场亲子故事表演比赛,我和东哥表演的是《爱吹牛的小青蛙》,我们在家里练习了很久,东哥动作熟练表情生动,穿上淘宝买来的演出服,我们似乎胜券在握。比赛当天,我们发现每个家庭都准备了服装,还有道具,甚至有家长准备了PPT和音乐,PPT介绍了道具的制作过程,而三只小猪的纸房子是一家人精心剪裁后搭建的,上面有小朋友的涂鸦。最后,我们获得了优胜奖(安慰奖),东哥很失落,虽然当时我告诉东哥这个奖比一等奖还要好,相当于特等奖,说明学校相信我们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但我内心愤愤不平,不就是花样多一点吗,都不重视表演本身,动作表情也不如我们,这是作弊。
现在我的想法变了,过程是花,只有努力的绽放,结的果实才会健康饱满,东哥这朵小花,需要我们的灌溉,一起努力,才能开得又大又艳,果实的事情,变得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