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讲论语—学而》
六十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们都想要的,但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是不能被接受的。
贫与贱,是人们都讨厌的,如果不以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我也不需要。
孔子当官时,是完全有机会接受贿赂的。如果与别人勾结在一起,拉帮结派,贪污受贿,分分钟就会变得大富大贵。但这不是孔子想要的。
即使要了,内心也无法平静与安宁。
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要那么大的名声又有什么用呢?
所谓德薄而位尊,最终是自己遭罪。
真正的君子,即使是在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违反仁,再匆忙的情况,再颠沛流离,也会保持仁的状态。
吃一顿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而不是看他平时的状态,也不是看他如何跟领导、朋友吃饭。
而是看他如何对待服务员。如果对着服务员乱发脾气,颐指气使,那这个人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六十七、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从未看见一个喜欢仁德的人,我也从未看见一个厌恶不仁的人。
真心爱仁,就已经很好了;讨厌不仁,不使任何不仁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没见过一整天都追求仁的人。我没有见过真正力不足的人。
更多的是中途放弃,自己说自己不行的人。
六十八、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的错误,是有不同的分类的。观察过之后,就能知道他的仁德如何,进而可以了解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