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62天 4.6未见力不足者

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62天

原文阅读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我就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喜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不会让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有没有能一整天时间都尽心力行仁德的呢?我就没有见过想行仁德却力量不够的人哪。也许有?那是我没见过吧。

启发思考

        此章以“仁与不仁”对举,并由此推出“好仁”与“恶不仁”之对比。既表达了“仁”最好,“无以尚之”,无以复加的好,“好仁”应该是人最重要的追求;又同时强调要有“恶不仁”的态度,“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对“不仁”一定要深恶痛绝。

      这里先讲心,讲价值观的取舍,讲仁者必须同时持有“好仁”与“恶不仁”的相反相成的态度。孔子说,这种好恶分明的人,他没见过!这第一个“未见”似乎听起来很悲观,令人叹息。

        接着孔子讲力,讲行动的取舍。他说,有人为自己辩解,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孔子批驳到,没有见过心中追求仁,只因力不足而做不到,哪怕只花一天的力气。也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吧?反正我没看见。这里的“未见力不足”是批评感叹人们没有真正用力实践仁。未能向仁者,非因不能而因不为。

      在明确了“好仁”、“恶不仁”的价值观之后,是否做到去践行仁,不是能力做不到,而且肯不肯去做。

      这层层递进的三个“未见”,“初言成德之未见,次言用力之未见,末又言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说明:孔子既相信人人皆有成为“仁者”的可能性;同时也明了,将此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也殊为不易,人们多是“不肯为”,而非“不能为”。

        尽管这段话听起来有强烈的情绪,几乎能感觉到孔子的抱怨、叹息、无奈,但也能够感觉到他苦口婆心地对弟子们劝解唠叨, “你们能不能去全身心地实践实践仁义,哪怕就一天!”别说,有心向仁无力实践,这种人我就没见过。”

      这样的情景,我们今天也并不陌生。我们也经常听到,甚至自己也会说,“不是我不想做,是做不到啊”,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话语安慰自己或搪塞别人。但是,孔子说“我未见力不足者”,当我们坦然面对“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的质问时,不由得脸红心跳、直冒冷汗,自己真的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全力以赴了”吗?真的可以坦然自若地说“我了无遗憾了”吗?……我不敢说。

        今天就记住孔子的质问吧,“有心求仁,别说力不足”。

参考书目和课程:

靳大成的《论语通读》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修订版)》

李幼蒸:《《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仁学与现代人文科学的关系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年3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