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介绍怎样读书或怎样学习的书越来越多了,学习方法论甚至已经成为图书的一个分类,在我今年的书单当中,就有好几本是关于学习方法论的。
这几天略读了《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和《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分别介绍了两种做笔记的方法——“黄金三分法”和“RIA标签读书法”(今天就不展开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成年人的学习,拿出行动做出改变上才更有意义。
永远记得罗胖的话:
我活了四十多年,我现在观察人间就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他的世界里是三个词,叫立场、感受和意见;第二种人他的世界里也是三个词,叫目标、方法和行动。
比如说,虽然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但是缺少整理成“行动笔记”的环节,文章中的理论和方法没有跟自己大脑中的“行动触发器”发生关联,所以,很可能到了可以应用或者说需要应用的时候而想不起这个方法,这样的话,这篇文章就白读了,相当于花了一些时间和注意力成本而没有任何产出,这是明显的赔本买卖,还不如拿这个时间干点别的。
所以,我的笔记或许真的要改一下了。能不能不区分读书笔记还有随想笔记?不管是一本书还是一篇文章,全都用麦肯锡笔记法+RIA标签法(事实+解释+行动/陈述+关联+行动),然后定期整理所有笔记的最后一项,也就是A2标签,汇总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同时也给自己的行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以这些行动笔记为参考,制定自己的目标和计划,然后尽全力去完成。最终,达到改善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目的。
不仅如此,其实写文章也可以套用这样的思路,而且把文章的核心落在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点上,相信这样的文章对读者更有价值。记得吗,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对读者来说,有用更重要,有用最重要。
突然想到那句话:明白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很简单,那是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立场、想法和感受”太多,而“目标、方法和行动”又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