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一直说我的燃点很奇怪,现在,我终于明白是什么在捣乱了。”闺蜜Y跟我分享她最近的变化。
“前段时间上了一个培训机构的父母课堂。每周一个下午的探讨,像是不知不觉中打通了自己身体的里的关节,让那些曾经郁结的情绪有了流泻的通道,不再一点就着。两个月下来,我感觉自己真的比之前平和了很多。”
一直以来,Y都因为过于强势的气场,被人视为不太好相处的人。
“好多人说我得理不饶人,但是既然我得理,为什么要饶人呢?”这是Y长久以来的逻辑。所以,即便是去营业厅缴个费,她都能因为他人不遵守排队纪律暴怒。
“我曾经以为,我很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在看来,我以为的那个自己,只是穿了充气服装的大娃娃,努力装出高大威猛的模样,不过是怕那个充气口被一把拔掉……”
Y说,当她在老师的指引下,去了解情绪ABC的时候,她可以反观自己,到底是谁,真实的内心需求到底是什么,情绪失控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2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一种非好即坏、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观。而对于情绪,则更多地是迎合积极正面的感受,如果存在沮丧、愤怒、悲伤、失落等负面情绪,则被定义为失败的,是不好的,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很多未被合理表达和适当释放的情绪就悄悄地进入了编程系统,成为控制情绪爆发与否的开关。
我们常常以为,引发我们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原因,只是眼前这个事件A,而对潜意识中,我们对激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B则毫无觉察。其实,这个不自觉的忽视,来源于我们过去的经历和感知。
“当意识到每次暴怒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被看到’,没有得到‘被认同’的时候,我明白自己在意的其实并不是眼前的这点儿鸡毛蒜皮。”
经由情绪的认知,Y反观了自己的生活:“不只是情绪,当我不停地给自己找事儿做、避免自己闲下来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寻求认同,寻求那个比现在的更好的、应该成为的那个‘我’。”
3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提出,是我们的大脑,而不是其他人或者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引发了我们的问题。
没错儿,我们都在尊崇大脑的指挥,却不曾想过,大脑也会给我们不实的信号:大脑停留在过去,我们会被过去的事儿困住,走不出伤心、愧疚、悔恨的迷阵;大脑跑到未来,我们会被还未到来的事情迷惑,掉入压力、焦虑、恐惧的陷阱。
大脑思考着我们的过去,担忧着我们的未来,却唯独让人忽视了当下——我们唯一能拥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接受并不完美的自己,所以不断悔恨;我们期待变得更加优秀,所以不断加码。
当我们不能面对那个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时,对自己存有的执念就成为情绪一触即发的开关,而外在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件就极易成为引爆情绪的导火索。
所以,放下对自己的执念,把期待收起来吧。昨天的太阳永远不会升起,明天的太阳我们也追赶不上。接受现在的自己,活在当下,才是我们唯一可以拥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