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今年的坏运气全都集中到了几天,但明天是个新的开始,静悄悄的开始,就像夏天静悄悄的结束。
有书有茶,藏书藏茶,读书喝茶。已经不记得看了多少的书,也不记得喝了多少的茶。原本以为会沉寂很久的,没想到不到一年就迎来了一次蜕变。喝茶能够让我静下心来,心静下来了就能耐下性子来看书,耐下性子来看书就能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成长就能有无限的可能。
15年毕业出来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又重新勾起了读书的兴趣,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开始阅读思考的日子。在社会当中来摸爬打滚,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是赚钱,但是人生很明显不是为了赚钱,而不赚钱就不行。于是我开始了思考人生与赚钱之间的关系,但两者好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因果依存关系。
赚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人生,但是它首先影响的是物质生活,其次才是通过物质来影响精神生活。而精神上特别强大的人是对于赚钱的依赖性是非常小的。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我,带有这一股旧文人的酸腐味道,觉得赚钱是个很俗气的事情。士农工商,商是排在最末尾的,尽管说到了如今的社会,除了政之外,商已经排到了最前面,如果把政商勾结之类的考虑在内,商已经成了第一等的阶层。于是,我觉得赚钱是个必须要做的事情,但也并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然后,我又开始了思考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16年的时候,我24岁,然后看到了胡适的《人生有何意义》,大致说的有点道理,但是不能让我满足。又在网易公开课里面,看了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的《薪火传承·中国传统哲学通论》公开课,这个还不错,但是也不够。接着又看了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和前面的那个公开课,互相补充,挺有意思的,但好像我的那个问题“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好像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因为对哲学有点兴趣,于是又看了浙江大学章雪富教授的《哲学与治疗——希腊哲学的实践智慧》课程,挺有趣的课程,不过问题还是没有解决。16年挺流行阳明心学的,然后就看了浙江大学董平教授的《王阳明心学》,王阳明从小立志当圣人,但是也是等到龙场悟道之后,才开始活出点名堂出来,而那个时候,他应该是三十五六岁的样子。
可能我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说,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是找不出一个能够令自己满意的答案的。王阳明活着立志当圣人,但我不喜欢,没意思。
这样的话,我就不需要和自己死磕这个问题了。24岁该干嘛干嘛去,但是人生之路这么长久,想要活出点名堂来,都得要活到一定的岁数。
于是我就开始给自己找人生的方向,找到方向之后,再给自己划分阶段性的目标和计划。
我以后想要干么呢?我大学是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以后卖茶么?和茶有关自然是可以的,买茶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主要的精力肯定是不能放在卖茶上面的,因为我不想做个商人。所有的心思和精力放到赚钱上面去,那种生活对我来说太惨了,我是万难不能接受的。我还是想活的明白一点,不想那么浑浑噩噩,赚点钱然后啥也带不走,啥也留不下。
想要活明白,那就得要懂道理啊,懂道理有好几种途径。一是自己去社会上经济,然后慢慢体会就懂了。一是找个有经验的前辈传授,但好像自从一战爆发,传统经验世界被摧毁掉了,以前的经验放到现在来已经不能试用了。而且现在又很少有以前的那种师承传授了,就算碰到,也多半是神神叨叨坑蒙拐骗的。最后一个,那就是读书,这个读书是广义上的,指的是通过阅读文字来懂得人生道理,而不是局限在阅读书籍上面。
读书啊,能让自己活明白,也许能让自己找到人生活着有啥意义。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读书呗,然后写点东西呗。小说也好,杂文也好,反正能写什么东西,就写什么东西呗。喝喝茶,看看书,写写字,生活惬意的很,也有意思。
于是就是个大量阅读的时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才25岁,每年读100本,10年就是1000本书。那时候我才35岁,好像一般通过后天努力获得一定成就的人也大多数是在这个年龄阶段才获得一定的成就。1000本书,这里的1000本书,自然是一些质量比较好,经过我精挑细选的书籍。
比如《从黎明到衰落》,这本书是美国作家雅克·巴尔赞的作品,他创作这本书的经历比较有意思。介绍上说,他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打算写这本书了,然后被一个长者阻止,理由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驾驭不了这个主题。于是巴尔赞就慢慢收集资料,直到八十多岁才把这个本写了出来。五十年的时间,写的是西方从地理大发现到现在的五百年的变迁。
这本书是花了五十年的光阴写出来的,写的是五百年宏大的主题,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都是非常好的书。然后如果能够有十本,一百本,一千本,那这个里面又会容纳多少深邃的人生经验在里面呢。一想到这个,就觉得三十五岁还是一个不能驾驭这个主题的年轻人,二十多岁的我,估计连这个主题都不曾认识,更别提对其思考及了解相关的资料。
于是,我褪下了年轻人的那种浮躁。游戏,卸的干干净净,再也不觉得游戏是个多么吸引人的东西。我只知道在书本里面,有个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世界等着我去发掘。
看十年的书,积淀,积淀,三十五也依然年轻。但是我应该能够稍微有一些值得拿出手的能力了,那个时候。
为了看书,就有了这个有书有茶。看书,是个多么愉快的事情。
恰恰,我还是一个脑袋转的很快的人。有书有茶,不到一年的时间,找到了适合自己读书的方法,也找到了很多适合自己的东西。
如果说,人的思想是一个树的话,那么一定会展开自己的枝条。渐渐的明白了,我的这棵大树,有那些枝条,需要用那些思想来补充。芝诺说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圈子外则是未知的部分。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大,接触到的未知部分也就越多,也就愈加明白自己的无知。
有书有茶,在这个时候也就触碰到了我的一个瓶颈。随着我读书方法的不断完善,渐渐的从碎片化的时间变成了大块大块的学习时间。学习的过程,也成了一个连轴转的过程,想要高效就得要高速运转,而想要进入高速运转却是需要时间来进行预热。而这恰恰就露出了有书有茶的毛病,所以,我要把学习的场所搬到家里去。
这些纯粹就是我的一些闲聊罢了,准备把这种形式持续下去,慢慢的更下去。毕竟上面的这些内容,并不足以,把我想讲的东西讲清楚。而且,不喜欢搞得太正式,讲大道理,毕竟还没到那个年龄。这个栏目纯属是写给想看的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