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被讨厌的勇气》,我学会了怎么夸孩子

    “妈妈你看!两个A+!”女儿恬恬举着数学作业本,小脸像绽开的花。我接过本子,话却脱口而出:“才两个呀,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多哦。

    话一出口,我就知道糟了。她眼中的光,瞬间黯淡。

      这类场景在我家曾是常态。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像个“纠错师”,总能精准发现孩子的不足。直到我遇见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像一束光,照进了我习以为常的亲子沟通“雷区”,让我完成了一场从“评判者”到“同行者”的蜕变。

一、那个引爆情绪的周六:我的教养困境

        一个普通的周六上午,女儿正通过“豆包”学习机问问题,儿子突然在旁边大声吵闹,录音被打断,得重来。恬恬瞬间爆炸,对着弟弟大吼,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若是以前,我的“自动回复”会立刻启动:“恬恬!吼能解决问题吗?你是姐姐,不能让着点弟弟吗?”——话语里满满的指责,连我自己都感到窒息。

        我意识到,我的“激励”像冷水,我的“管教”像利刃。我深爱他们,却用错误的方式,把他们推得越来越远。

二、照亮我的两个概念:原来关系分“横竖”

《被讨厌的勇气》点醒了我。它说,人际关系分为“纵向”和“横向”。

· 纵向关系:像上下级,充满评判——“你做得好/不好”。

· 横向关系:像朋友伙伴,彼此尊重——“我看到你做了……”。

      我恍然大悟,我一直在用“纵向关系”对待孩子:考A+,我评判“数量不够”;吼弟弟,我评判“行为不对”。我从未看见她计划学习的自律,也未曾接纳她被打扰后的委屈。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在追求两样东西:“归属感”和“价值感”。我的纵向评判,正是在剥夺孩子的价值感。

三、我的实践手册:把理论变成日常对话

      理论懂了,关键在怎么做。我决定将“课题分离”(分清谁的事)和“横向关系”融入生活。

场景一: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做情绪的“容器”,而非“法官”

旧模式(纵向评判): “不许吼弟弟!你怎么当姐姐的?”

新模式(横向看见): 我走过去,蹲下来抱住激动的恬恬:

1. 共情接纳(给情绪命名):“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因为弟弟的吵闹打断了你学习,对吗?这种被打断的感觉确实很让人烦躁。”

2. 引导方法(提供工具):“生气是可以的,但我们可以试试用不伤害别人的方式表达。来,跟着妈妈深呼吸,把怒火呼出来——吸……呼……”

3. 肯定努力(表扬过程):“看,你这次平复得比上次快多了!能慢慢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很大的进步!”

效果:几次深呼吸后,她平静下来,甚至有点自豪地回去写作业了。冲突变成了学习情绪管理的机会。

场景二:当孩子分享成就时——做喜悦的“放大器”,而非“质检员”

旧模式(纵向评判): “才两个A+?下次要争取三个哦。”

新模式(横向看见): 我拿起作业本,认真地看了一遍:

1. 描述事实(代替评判):“这么多题目,每一道都写得工工整整,还都打了A+。”

2. 提炼品质(指向过程):“这背后一定花了你很多时间,说明你非常认真和专注。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才是最宝贵的!”

3. 表达信任(给予力量):“保持住这个好习惯,妈妈相信你无论做什么都会越来越棒的。”

      效果: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那种被彻底看见的喜悦,无以言表。她获得的不是“你很好”的评判,而是“我拥有让自己变好的能力”的自信。

四、总结:夸孩子,真正的秘诀是“看见”

    读完《被讨厌的勇气》,我最大的改变是:夸孩子,不再盯着“结果”去评判,而是盯着“行为”去看见。

· 把“你要更优秀”换成“我看见你的努力”。

· 把“你怎么能这样”换成“我知道你很难过”。

这种基于平等尊重的“鼓励式夸奖”,给孩子带来的才是坚实的归属感和蓬勃的内驱力。现在,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而是与他们并肩同行的伙伴。育儿之路,道阻且长,但只要手握“看见”这把钥匙,每一步都通向更温暖的方向。

行动清单:试试这样夸孩子

· ✅ 当孩子做得好时,不说“你真聪明”,说“你刚才非常专注/坚持/有创意”。

· ✅ 当孩子情绪差时,不说“不许哭”,说“你看起来很伤心/生气,妈妈在这里”。

· ✅ 当孩子犯错时,不说“早就告诉过你”,说“这次没成功,但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