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的女孩遭到邻居欺骗,被其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长达七年。期间她经历了反复的强暴、生子、囚禁,最后沦为一个靠对方提供生活给养的性奴。为了自己的小儿子,她骗他说这世界除了房间之外就是宇宙,电视里出现的一切都是假的,于是小男孩得以心怀感恩地长大,每天早上会与房间内的所有存在欢快地打一边招呼——点灯、盆栽、马桶、桌子、椅子一号、椅子二号……
后来,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母亲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慢慢长大,她的谎言再也不能保护他的世界不被真相撕裂,于是她破釜沉舟,让孩子装死,先于自己逃了出去。
顺利成章地,他们自由了。但得救的只有孩子,母亲并没有,因为她依然无法接受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不幸,更无法面对别人猎奇的眼睛,于是,她尝试自杀,被小男孩发现后,她去医院接受了隔离治疗。
最后,还是孩子给了她力量,带她回到了那个房间,就像最初自己每天早上都会做的那样,一一与房间内的物件道别,临走的时候,小男孩对妈妈说:“Mom Say byebye to the room。”妈妈望着这个曾经囚禁自己七年、带给自己一身伤痕的房子,无声地说:“Byebye room。”
故事到这里,才算结束。而我们的主人公,在这时才真正重获自由。
这部电影,2016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片中女主更凭此片,在27岁的年纪,实至名归地摘得奥斯卡影后。我看到的大部分影评,都把重点放在前半段,因为小男孩的天真与现实发生着强烈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就像一台大功率的洗衣机一样,会把人心来回反转地不停地拧着,让你窒息,也让你柔软,让你最后变成一条瘫软的毛巾。但,我更赞叹它的后半段,因为它探讨了一个更重要的话题——当现实的枷锁已经消失,我们如何赦免灵魂?
答案只有一个——直面心底的监牢。
大部分的人心,都是疏于管理的,甚至是荒芜的。一旦有了问题,就会选择搁置,甚至逃避。但选择性的遗忘并不能解决问题,被遮盖了的伤口,它依然会疼。就像是一头被锁在黑暗深处的凶兽,它饥肠辘辘、虎视眈眈,总会伺机跳出来与你拼命纠缠。于是,我们总是阳光着阳光着,突然就痛苦了;宁静着宁静着,忽然就愤怒了。表面上看起来或许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但其实,是我们心底的某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见机复发。
就像病症一样,如果得不到根治,就会循环往复地出现,不断侵占你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这是争夺生命主权的一场战争,时时刻刻都在你的心底打响,不论你正视与否,它都在发生。所以,当你发现了问题,不要轻视它,更不要逃避它,要直面它,要把它当做是你正在处理的一个case,深入分析它的成因,进而解决它。
更多时候,这些问题甚至只需要你勇敢而坦然的正视,就会得到解决。因为恐惧,是它存在和继续强大下去的唯一原因,当你不再对它恐惧,它就将会无处遁形。
那么,我们要从哪里,去找寻这种勇敢?
答案是爱。真正的勇敢,只在爱中产生。
如果你认真地去看了这部电影,就会和我一样,感受到母爱真正的伟大与力量——祂会让一个饱受欺凌的少女,成长为一位勇敢而智慧的母亲。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她为孩子构筑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她甚至可以做到将自己的不幸与孩子的降临完全分开,在自己濒临崩溃时,依然保持对孩子的耐心与包容、坚强与隐忍,完全不曾因为孩子的生父而迁怒与他。我相信,这种爱会让每个人动容,甚至让每个人自惭形秽。
也正是这种爱给了她力量和勇气,以及能够让她设计逃脱计划的智慧。而当她终于重获自由,那个能时刻让她紧绷着的环境消失了,一切尘封的问题接踵而来,她就如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完全失去了应对的能力。这时候,也正是她的孩子,给了她最大的一场救赎——小男孩教会她,与那个囚禁自己七年的房间,说Byebye。
这世间的一切,都有来去。凡事有生就有死,有长就有消,当一个问题在你心中萌芽,它自然有它来的缘由,也自会有它去的寿数。所以,当我们为一个问题尝过辛酸苦楚也试过辗转反侧,束手无策的时候不妨想想,或许,它也不过只是欠你在心底好不躲闪地看它一眼,说一声“Byebye”。
这是一个因爱得救的好故事,请你一定要看一看。
惊鸿
2017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