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策典:以史为卦|《周易》创作心路探秘

让我们一起揭秘周公在权力巅峰转身之后,于寂静宫室中,以冰冷青铜为笔,以王朝兴替为墨,以文王六十四卦为骨架,刻写惊心动魄的周人创业史诗的创作心路。

一、 归政后的忧思:策典诞生的历史契机

当周公毅然还政于年轻的成王,退居幕后,一个巨大阴影却挥之不去:如何确保这得之不易的“大邑周”基业永固呢?

牧野之战的刀光剑影、三监之乱的殷鉴未远,无不警示着创业之艰与守成之难。文王推演、暗藏玄机的六十四卦框架,此刻在周公眼中,不再仅仅是沟通神意的筮占工具,更是一个绝妙的载体——一个可以系统地书写周人克商建国壮阔历程,并从中提炼历史智慧的模板。所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传》),这忧患,正是周公对周祚绵长的深切忧虑。

二、 数字卦爻:不假玄虚之名

还原到三千年前的创作现场,我们必须摒弃后世根深蒂固的阴阳爻观念。彼时,文王六十四卦还是以奇偶数字编排的组合。奇数在七、八百年后演变成了阳爻,偶数在七、八百年后演变成了阴爻,仅此而已。甚至对于《周易》来说,爻的这种奇偶之别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爻题仅有最朴素的初、二、三、四、五、上,标示着爻在六段逻辑中的位置序列,绝无后世“九六”之指称。卦也没有后世所定的固定卦名,只是用卦辞开始的一两个字质朴而简洁地指出核心内容,揭示此卦主题。卦辞,其实相当于后世小说中章回回目的作用。卦名,则纯为后来以《易》为卜者所为。

三、 史事为序:铭功先王事迹

周公准备按照历史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写作,从青年文王开始,到武王去世截至。虽然是记录历史,却不是采用编年体,而是类似于记传体的写法,以人物生平经历为线索展开。这也是历代易学者觉得《周易》不像历史记录的原因之一,他们是习惯于用编年体来进行评判比较了。

主要事件如下:

周文王:恋爱成家(31-38)——入仕历练(39-40)——在朝辅政(41-42)——商周决裂(43-44)——抗殷救国(45-46)——羑里之厄(47-48)——变革图强(49-50)——伐边安境(51-52)——战后恢复(53-54)——崛起西陲(55-56)——兵败求和(57-58)——应对制裁(59-60)——韬光养晦(61-62)

周武王:学生时期(3-4)——入仕历练(5-6)——从军建功(7-8)——辅政文王(9-10)——应命继位(11-12)——武王伐纣(13-18)——开国理政(19-28)——因病辞世(29-30)

另外,乾坤(1-2)两卦是对武王一生的总结,既济未济(63-64)两卦是对文王功绩的回顾。

四、 六段叙事:每个卦都具有一个完整的逻辑链

为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周公设计出了“事分六段”的叙述模式,将每个主题事件都从开始到结束分成六个阶段展开剖析:

初爻代表起始阶段,事物刚刚萌发;二爻为入门阶段,开始接触和初步了解;三爻表示小成,取得初步成果;四爻是提高阶段,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五爻达到大成,实现目标;上爻为结尾,事物走向终结。

这种六段结构,符合人们开始如何、然后如何、结果如何的思维逻辑,使叙事层次清晰,条理井然。

这种六段结构,将每个叙事单元所处的逻辑阶段直接通过爻位定义了下来,成为叙事的背景前提而无须用文字去解说,使叙述直入主题,简洁明了。

这种六段结构,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细致呈现,使每一主题都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历史事件单元(偶卦则是哲理思辨模型),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五、事理对偶:以史阐理的宏大结构

为了达到以史阐理的目的,周公将64卦两两对偶,设计出了叙事与阐理相结合的篇章结构。他以奇数卦为主视角,承担叙事功能,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将关键节点与重大事件徐徐展开;以偶数卦为辅视角,负责分析阐理,针对奇数卦所叙之事进行深入剖析,宛如一位智者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度解读,挖掘背后的规律与智慧。

比如《屯》叙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堂生活,《蒙》则是解析对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理念;《家人》叙述女子从新媳到主母的经历,《睽》则是解析不同阶段主妇面临的主要问题。

显然,这样进行职责分工后,叙事和阐理杂而不乱。既保证了事件描写的完整性,又能使阐理有的放矢,容易理解。这种对偶双璧的结构,还使得事理相因,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历史事件的呈现因而更加立体生动,内在事理的解析也更加丰富深刻。

卦序更是通过这种严谨的对偶结构,巧妙串联起修身、立业、治国、平天下等诸多主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从个人品德修养到国家治理方略,涵盖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为后世治国理政与为人处世提供了丰富借鉴。

六、 忧患之书:字里行间的历史回响

细读爻辞,周初特有的“忧患意识”力透简背。

《乾》上:“亢龙有悔。” 《坤》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这是以牧野之战为警示对高位者任意妄为的谆谆告诫。

《剥》上:“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复》上:“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这是以帝辛刚愎自用为警示对高位者亲佞远贤的谆谆告诫。

这类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词句,正是周公将血与火的经验教训,熔铸于爻辞之中的炽热箴言。

七、文采斐然:成语典故信手拈来

近人从《周易》中发掘出数百个成语,比如群龙无首、含章可贞、括囊无咎、括囊无咎、不速之客、开国成家、虎视眈眈等等。书中还巧妙地引用典故或者史事来深入浅出叙事说理,比如王用三驱、帝乙归妹、高宗伐鬼方等等。再加上精炼的文笔、如诗的韵语,无一不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潜心著述的精神。

八、吉凶悔吝:契合时代的神道设教

1. “吉凶悔吝”:占卜术语的表象

“吉”、“凶”、“悔”、“吝”等术语,乍看很像是占卜结果的判词,是预测未来祸福的断语,所以迷惑了众多研究者。以至于自孔子以降,大多数学者都认定《周易》是本“卜筮之书”。实际上,在《周易》中这些并非断辞结论,而是作者巧妙利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迷信盛行)来劝人趋利避害(情境描述和行动建议)的一种语言形式。

2. “神道设教”:顺应时代的教化策略

在民智未开、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商周之际,占卜(龟卜、筮占)是沟通神意、指导国家大事和个人行为的绝对权威手段,深入社会骨髓。直接宣讲历史教训、政治教化或抽象的伦理道德,其效果远不如将其包裹在“神谕”或“占卜结果”的外衣下。人们更容易相信并遵从“天意”或“神示”的指引。

3. “是斯时最好的教化”: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与智慧

顺应认知水平: 在科学理性尚未萌芽的时代,“神道”是民众理解世界、解释现象的主要方式。用他们听得懂、信得过的语言(占卜术语)进行教化,是最有效的方式。

赋予合法性: 新兴的周王朝需要为其取代商朝的行为提供合法性解释。“天命转移”是最有力的理论武器。《周易》通过“神道设教”,将周人的成功归结为“天命吉凶”,从而巩固周政权的统治基础。

传播核心价值: 利用“吉凶悔吝”的框架,将“敬德保民”、“明辨是非”、“知几慎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等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所需的道德准则、政治智慧、处世哲学,巧妙地融入其中。这些价值以“天命”或“占验”的形式呈现,更具权威性和约束力。

总之,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神道设教”这种方式,堪称实现思想传播、价值灌输、政权合法性构建以及社会治理的最为高效且稳妥的途径。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时代认知,将统治者意欲传递的信息,以最易于接受、最具权威性的方式送达受众,真正做到了“因时制宜”、“化民成俗”。体现了周公非凡的现实主义策略和深远的文化构建能力。

结语:旦公之风,山高水长

后世尊《易》为卜筮之祖、玄学之源,尊崇其“不明觉厉”的神秘感。然而,当我们拂去《周易》上面那些后世精心涂抹的玄奥油彩,从“周易本义”的视角审视,它便不再是飘渺难测的天书,而是一部沉甸甸的、带着青铜冷光与竹简墨香的史诗。

反驳者说,你说《周易》是记录周开国历史的,但写得也太隐晦了吧。其实,隐晦只是后人的感觉,回到当时,从周公的视角,全书的主题按时间顺序一气呵成,事件的描写按六段逻辑依次展开,每一卦的历史背景都跃然在目,根本没有隐晦之说。只是时代变迁,脱离《周易》历史背景、囿于时人成见的后人不再理解罢了。

周公的一生,可以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述。武王克商时他是鼎力助手,武王去逝后,天下飘摇,周公摄政定邦,三监作乱,周公三年平叛。东征归来的血衣未褪,便开始为周室织礼乐经纬。他将宗法分封、典章制度、伦理纲常熔铸为华夏首个完整治理框架。"礼乐刑政"四维并举,使"尊尊亲亲"的秩序理念深植人心。孔子叹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摄政七年,周公以吐哺握发之勤勉,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之赤诚,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奠定后世基业。还政成王后的寂静岁月里,周公退而不休,依然心系天下。他要通过记录历史来总结规律、警示后人,留下一部“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镜鉴。这部著作,也成了周公生命的绝响。

真正读懂《周易》的本义后我们会发现,中华文明早期最璀璨的理性之光,并非诞生于虚无缥缈的玄想,而是深深植根于对历史经验冷静而深刻的剖析与铭记之中。

周公之风,山高水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